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證
痼冷者,謂痼久而冷也。痼者,固也;冷者,寒之甚也。人之臟腑稟受不同,亦或?qū)⒗硎б?,遂致偏廢,故方中有痼冷、積熱之說。痼冷,中寒也。其病多由真陽虛弱,胃氣不實,復(fù)啖生冷冰雪、水酪諸寒之物,或坐臥陰寒久濕之地,以致臟腑久痼而冷。其為病也,或手足厥冷;或腹中久痛,溏泄無度;或腰腿重痛,如坐水中;或陰痿不舉,寒精自出;或久嘔逆,飲食不進(jìn);或自汗戰(zhàn)栗;或大腑洞泄;或小便頻數(shù)。此皆痼冷之為病也。
治
治之之法,宜溫補(bǔ)下元,健脾養(yǎng)胃,祛寒邪,固真氣,使陽氣得復(fù),陰陽平和,則無偏勝之患而病愈矣。
凡脫陽癥,或因大吐大瀉之后,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人事不??;或傷寒新瘥,誤與女人交接。其癥小腹緊痛,外腎拳縮,面黑氣喘,冷汗自出,是名脫陽證,須臾不救。急用蔥燙法,更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關(guān)元(在臍下二寸)
各五十壯,內(nèi)服姜附湯、五積散之類。然后可服黑錫丹,或灸男左女右中指一壯,再灸關(guān)元穴七壯。
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喘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服四逆湯。
方
回陽返本湯(云林制) 治急陰證,手足冷,指甲青,少腹疼痛,外腎攣縮。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一錢) 干姜(一錢,炒) 丁香(八分)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制,一錢) 大附子(制,一錢) 茯苓(八分) 神曲(炒,六分) 白豆蔻(八分) 沉香(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鹽少許,水煎服。外于臍上用熟蔥貼,冷則復(fù)易。外腎并陰囊以絹帛扎住,用炒鹽款款烙之。再用炒鹽燙胸膈、脅肋、上下小腹。如急陰不省人事,用鹽填滿臍中,艾火灸之,以醒為度?;虼蟊汩]結(jié),以利氣丸通之。
斂陽丹治陰寒痼冷。
丁香(一兩) 砂仁(一兩) 白豆蔻(一兩) 紅豆(二兩) 人參(五錢) 濃桂(一兩)大附子(二兩) 干姜(一兩,炒) 良姜(二兩,炒) 均姜(二兩,炒)
上為末,好酒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黑豆酒治癥同前。
黑豆不拘多少,鍋內(nèi)炒熟,以好酒淬之,就以碗蓋,勿令泄氣,候溫飲酒,大效。
回春散(楊小川傳) 治陰冷如神。歌曰∶一錢白礬八分丹,二分胡椒細(xì)細(xì)研,焰硝一分共四味,釃醋調(diào)和手內(nèi)攤。男左女右合陰處,渾身是汗?jié)褚律?,此方用者如神效,不義之人不可傳。
助陽散(秘方) 治極冷急癥。
芥菜子(七錢) 干姜(三錢)
上為末,水調(diào)作一餅貼臍上,以絹帛縛住,上置鹽以燙斗燙之?dāng)?shù)次,汗出為度。又將病患小便,攀陰莖,往上盡頭處,用艾炷灸七壯,神效。
回陽丹(秘方)
干姜(一兩) 牡蠣(一兩)
上為細(xì)末,以火酒調(diào)稠,搽手上,男子用雙手揉外腎即愈,女子以男子手搽藥,急按兩乳,仍揉擦熱,汗出則愈。
固陽膏(秘方) 治因女色,致成陰證。
生白礬(三錢) 黃丹(二錢) 干姜(五錢) 母丁香(十個) 胡椒(十五粒)
上為末,用醋和得所,以男左女右手握藥搭臍上,被蓋少頃,汗出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