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濟(jì)生》)紫蘇子湯治憂思過(guò)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嘔逆,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紫蘇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濃樸 木香 陳皮 木通 白術(shù) 枳實(shí)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每服五錢(qián),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濟(jì)生》)大正氣散治脾胃怯弱,為風(fēng)寒濕氣所傷,遂致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白術(shù) 陳皮(各二錢(qián)) 半夏(制) 藿香葉 濃樸(姜炒) 桂枝 枳殼(炒) 檳榔 干姜(炮。各一錢(qián))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時(shí)溫服。

    (《濟(jì)生》)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jié),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浮而弦。

    防風(fēng) 枳殼 桔梗 赤芍藥 桂枝(各一錢(qián)) 木香 人參 檳榔 川芎 當(dāng)歸 陳皮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時(shí)服。

    (《濟(jì)生》)強(qiáng)中湯治食啖生冷,過(guò)飲酒漿,有傷脾胃,以致腹脹。

    人參 青皮 陳皮 丁香(各錢(qián)半) 白術(shù)(一錢(qián)) 附子(制) 草果仁 干姜(各七分)濃樸(姜制)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嘔者加半夏。食面腹脹者加籮卜子。

    (《秘方》)大異香散治失饑傷飽,痞悶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殼脹。

    三棱 蓬術(shù) 青皮 半夏曲 陳皮 藿香 桔梗 枳殼(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錢(qián))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局方》)紫沉通氣湯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脹便澀。

    (《局方》)沉香降氣湯治中脘脹滿,時(shí)復(fù)脅肋肚痛,每要噫氣則快,不噫則不快,日漸面浮。磨檳榔入紫蘇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氣飲調(diào)榮衛(wèi),利三焦,行痞氣,消脹滿。(三方并見(jiàn)諸氣門(mén)。)

    (《拔萃》)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 草豆蔻(面包煨) 蒼術(shù)(制。各二分) 濃樸(制,四分) 當(dāng)歸(五分) 青皮 益智仁 白茯苓 陳皮 澤瀉 干姜 吳茱萸(泡 半夏(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服。忌生冷硬物,惱思房勞。

    《內(nèi)經(jīng)》曰∶留者行之,結(jié)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yáng)陽(yáng)明二經(jīng),發(fā)散清氣,營(yíng)運(yùn)陽(yáng)分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消散中寒為臣;以濃樸、木香、蒼術(shù)、青皮苦辛大溫,通順滯氣;以當(dāng)歸、陳皮、人參之辛甘溫,調(diào)和榮衛(wèi),滋養(yǎng)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之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為陽(yáng)中之陰。茯苓、甘草平,澤瀉咸平氣薄,引導(dǎo)濁陰之氣自天而下,故以為佐。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范天睞夫人先因勞役飲食失節(jié),加之憂思?xì)饨Y(jié),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xì)。至夜?jié)彡幹畾猱?dāng)降而不降, 脹尤甚。大抵陽(yáng)主運(yùn)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yáng)氣不能運(yùn)化精微,故為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發(fā)之氣上行陽(yáng)道,又以前藥助之,使?jié)彡幹畾庾源硕狄印?/p>

    (《拔萃》)人參芎歸湯治腹脹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曰血脹。

    人參 木香 辣桂 五靈脂(炒) 烏藥 蓬術(shù)(煨) 甘草(炙) 砂仁(各五分)川芎(一錢(qián)半) 當(dāng)歸 半夏(泡。各一錢(qián))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紫蘇葉四個(gè),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躁寒厥,奔豚不收并治之。

    益智 半夏(制) 木香 茯苓 升麻(各一錢(qián)) 人參 青皮 川烏(制) 當(dāng)歸 柴胡 干姜 蓽澄茄 黃連(各六分) 黃 黃柏 吳茱萸 草豆蔻 濃樸 麻黃 澤瀉(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忌戒酒色漿面,食生冷硬物。

    (《拔萃》)廣術(shù)潰堅(jiān)湯治胸滿腹脹,內(nèi)有積塊,堅(jiān)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便小水帶滯,氣促上喘,面色痿黃。

    廣術(shù)(煨) 黃連 柴胡 甘草 神曲(炒) 澤瀉(各一錢(qián)) 黃芩 吳茱萸 青皮 升麻(各五分) 陳皮 草豆蔻 濃樸(制) 當(dāng)歸尾 益智(各五分) 紅花(二分) 半夏(制,五分)干葛(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shí),煎至一盞,禽遠(yuǎn)服。忌灑面。中滿服后漸減,積塊未遺,再服半夏濃樸湯。

    半夏濃樸湯

    半夏(一錢(qián)) 濃樸(八分) 神曲(六分) 桃仁(十四粒) 黃芩(生用) 澤瀉 紅花 白茯苓 橘紅 蘇木 青皮 吳茱萸 蒼術(shù) 草豆蔻 黃連 當(dāng)歸尾 豬苓 三棱 升麻(各四分)干生姜 肉桂 甘草 柴胡 昆布 干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遠(yuǎn)服。

    (《良方》)沉香散治腹脹氣喘,坐臥不得。

    沉香 木香(各二錢(qián)) 枳殼 蘿卜子(各三錢(qián))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直指》)香橘湯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子 橘皮 半夏(各二錢(qián)) 甘草(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通口服。

    (《圣惠》)木通散治胸腹膨脹,脅肋刺痛,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或腫。

    木通 紫蘇莖 陳皮 甘草(炙。各二錢(qián))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煎一盞,不拘時(shí)通口服。

    (《良方》)甘露散治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各半兩) 滑石(六兩) 澤瀉(半兩) 甘草(四錢(qián))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qián),食前滾白湯調(diào)下。

    (《良方》)撞關(guān)飲子治關(guān)格不通,氣不升,脹滿。

    丁香(不見(jiàn)火) 沉香(不見(jiàn)火) 砂仁 白豆蔻 三棱(炮) 香附米 烏藥(各一錢(qián)半)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良方》)溫胃湯治憂思聚結(jié),脾肺氣凝,陽(yáng)不能正,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上沖咳,食不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制) 濃樸 當(dāng)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 陳皮(各一錢(qián)) 干姜(一錢(qián))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服。

    (《拔萃》)中滿分消丸治中滿腹脹,氣脹水脹熱脹。

    濃樸(制,一兩) 半夏 枳實(shí)(炒。各半兩) 黃芩 干姜 知母(各四錢(qián)) 茯苓 砂仁 澤瀉 陳皮(各三錢(qián)) 豬苓 人參 姜黃 白術(shù) 甘草(各一錢(qián)) 黃連(四錢(qián))

    上為細(xì)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食后熱湯送。寒因熱用,故焙服。

    (《圣惠》)木香拓氣丸治中滿腹脹,下虛損者。

    木香 胡椒 草豆蔻(面包煨) 青皮(各三錢(qián)) 蘿卜子(炒) 陳皮(各五錢(qián)) 蝎梢(二錢(qián)半)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油膩,只吃白粥百日為佳,量人大小與之。

    苦陰囊腫者,以青鹽白面干姜為末,水調(diào)敷上。

    (《和劑》)禹余糧丸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鐵銚盛入炭火中 ,與鐵銚子一樣通紅鉗出,將藥傾入醋碗中淬之,候冷研極細(xì)末) 真針砂(五兩,水淘凈控干,銚內(nèi)炒入禹余糧一處,用水醋二升就銚內(nèi)煮令醋干為度,卻用銚子同一藥入炭火中 令通紅鉗出銚子,傾藥在凈磚上,候冷研極細(xì))

    禹余糧(三兩,同入針砂內(nèi)制。上三品為主,其次量人虛實(shí)入下項(xiàng)藥) 木香 牛膝(酒浸)莪術(shù)(炮) 白蒺藜(炒)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土茴香(炒) 三棱(炮) 羌活 茯苓 干姜(炮)青皮 附子(炮) 陳皮 當(dāng)歸(酒浸一宿)

    上各半兩。虛人老人用半兩。壯實(shí)之人隨意減之。共為細(xì)末拌勻,以湯泡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忌鹽并咸物,犯此則發(fā)病愈甚。

    (《拔萃》)木香分氣丸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脅膨喘咳,干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服此最效。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三棱 莪術(shù)(炮) 干姜 姜黃 玄胡索 赤茯苓 白術(shù) 枳殼 肉豆蔻(各等分) 秋分加丁香

    上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忌生茄、馬齒莧。

    (《良方》)十全丸治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少。

    丁香 木香(各一兩) 枳殼(炒) 三棱 蓬術(shù)(炮) 青皮 陳皮 砂仁 檳榔(各二兩)香附子(炒,四兩)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集要》)蓽澄茄丸治痞滿脹滿殼脹氣脹皆用。

    蓽澄茄 白豆蔻 砂仁 青皮 蘿卜子 木香(各三分) 肉豆蔻 茴香(炒) 辣桂 丁香(各一分半) 陳皮(三分)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陳皮煎湯下。

    (《三因》)七物濃樸湯治腹?jié)M發(fā)熱,脈浮數(shù),飲食如故,脹滿者為熱。

    濃樸(制,六錢(qián)) 大黃(炒,三錢(qián)) 甘草(炙) 枳實(shí)(炒。各二錢(qián)) 桂心(一錢(qián))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棗煎,食遠(yuǎn)溫服。嘔者加半夏。

    (《醫(yī)林》)枳殼銼散治熱證脹滿。

    濃樸(制) 枳殼(炒) 桔梗(各二錢(qián)) 甘草(炙) 大黃(制。各一錢(qián))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服。

    (《簡(jiǎn)易》)桃溪?dú)鈱?shí)丸治心腹脹滿,腰脅俱病,如抱一甕,肌腠堅(jiān)硬,按之如鼓,兩腳腫滿,屈膝仰臥,不能屈伸。一切氣積飲食不下,腹內(nèi)氣走,大便秘結(jié),寒熱往來(lái)如傷寒宜服此。

    黑牽牛(取頭末) 檳榔 青皮(各一兩) 大黃(制,一兩半) 木香 茴香 羌活 陳皮 川芎 當(dāng)歸(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皂角熬膏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生姜燈心湯下。

    (《簡(jiǎn)易》)是齋推氣丸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腹脹。

    檳榔 陳皮 黃芩 枳實(shí) 大黃 黑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白湯送下。

    (《拔萃》)沉香交泰丸治濁氣在上而擾清陽(yáng)之氣,郁而不伸為腹脹。

    沉香 陳皮(去白) 白術(shù)(各三錢(qián)) 枳實(shí)(炒) 澤瀉 當(dāng)歸(酒洗) 白茯苓 吳茱萸(湯泡)青皮 木香(各二錢(qián)) 大黃(制,二兩) 濃樸(制,半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白湯送下,微利為度。

    (《良方》)消脹丸治諸脹。

    木香 大黃 茯苓 濃樸(姜制) 澤瀉(各一兩) 黑牽牛(取頭末) 滑石(各六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姜湯下。

    (《宣明》)雞屎醴散治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成嘔逆鼓脹。

    雞屎醴(干者炒) 大黃 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肉豆蔻丸

    肉豆蔻 檳榔 輕粉(各一錢(qián)) 黑牽牛(取頭末,一兩半)

    上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三十丸,食后連翹湯下,日三服。

    (《澹寮》)導(dǎo)氣丸治諸痞塞關(guān)格不通,腹脹如鼓,大便秘結(jié),小腸腎氣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 莪術(shù)(用虻蟲(chóng)等分同炒赤去虻蟲(chóng)) 三棱(干漆炒去漆) 檳榔(斑蝥同炒去蝥) 茱萸(牽牛同炒去牛) 干姜( 砂同炒去 ) 附子(青鹽炒去鹽) 赤芍藥(川椒炒去椒) 胡椒(茴香炒去茴香) 石菖蒲(桃仁同炒去仁)

    各等分銼,與所同炒藥熱,去水蛭等不用,只用青皮等十味為細(xì)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紫蘇湯下。

    (《澹寮》)三棱煎丸治心腹堅(jiān)脹,脅下滿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常服順氣,消積滿,除膨脹。

    京三棱(生,半斤,搗為細(xì)末,以酒三升于銀石器內(nèi)熬成膏子) 杏仁(泡去皮尖,炒黃色)干漆(炒煙盡) 麥芽(炒。各一兩) 青皮(去穣) 蘿卜子(炒) 神曲(炒。各二兩)砂(五錢(qián))

    上為細(xì)末,三棱膏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飲下。

    (東垣)沉香海金沙丸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

    海金沙(錢(qián)半) 沉香(一錢(qián)) 輕粉(一錢(qián)) 牽牛末(二兩)

    上為末,獨(dú)蒜搗如泥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百沸湯空心通草湯下,量人虛實(shí)與之。

    (《良方》)遇仙如意丹治氣積氣脹, 癖水蠱與之。

    白茯苓 青皮 陳皮(各一錢(qián)) 白豆蔻 白術(shù) 人參 丁香 三棱(炮) 石菖蒲 砂仁 官桂 蓬術(shù)(炮) 遠(yuǎn)志 木香(各三錢(qián)) 山藥(半兩) 香附子(五兩) 牽牛(頭末,半斤)甘草(五分)

    上為細(xì)末,醋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臨睡白湯下??蠢仙偬搶?shí)加減服,忌生冷硬物。氣蠱水蠱每服三百丸,立消。若風(fēng)病,加地骨皮(一兩)。婦人月信不調(diào),產(chǎn)后腹中有塊作痛,并宜服此。服后利數(shù)行,吃冷水一口即止,服前甘露飲補(bǔ)之。

    (《良方》)小檳榔丸治脾虛腹脹不食,快氣寬中極效。

    檳榔 蘿卜子(炒) 木香 牽牛(炒。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姜湯下。

    (《醫(yī)林》)陳橘皮丸治虛勞堅(jiān)癖,腹脹羸瘦,飲食不消,面痿黃,四肢無(wú)力。

    陳橘皮(去白炒) 木香 檳榔 濃樸(制) 硫黃(另研) 大黃(炒)

    上為丸,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飲或酒下。

    治腹脹堅(jiān)硬如石,或陰囊腫大,先用甘草煎湯一盞服之,后用此藥敷腫處。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和藥涂腫脹處。

    (二穴,在背脊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隨年壯灸之。)(二穴,在九椎下兩傍各開(kāi)一寸半,灸百壯。)三焦(二穴,在十三椎下兩傍各開(kāi)寸半,治心腹脹滿,背痛,飲食吐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分水(一穴,在臍上一寸,治腹脹繞臍結(jié)痛,灸百壯愈。)

    一法∶蹲坐住心,卷兩手發(fā)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轉(zhuǎn)勢(shì),卷頭筑肚,兩手沖脈至臍下,來(lái)去三七。去腹腫急悶,食不消化。

    一法∶腹中若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guò)止。

    一法∶若腹中滿,飲食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shù)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fù)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一法∶端坐伸腰,口內(nèi)氣數(shù)十,除腹?jié)M食飲過(guò)飽,寒熱腹中痛。

    一法∶兩手向身側(cè)一向偏相極勢(shì),發(fā)頂足氣散下,又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背然,去來(lái)三三,始正身前后轉(zhuǎn)動(dòng)膊腰七。去腹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qiáng)悸。

    一法∶脾主土,要暖,始得發(fā)汗,去風(fēng)冷邪氣。若腹內(nèi)有氣脹,先須暖足,摩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shù),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zhuǎn),立七扭氣,如用腰身內(nèi)一十五法回轉(zhuǎn)三百六十骨節(jié),動(dòng)脈搓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調(diào),臟腑均氣,用頭搖動(dòng),振呼向上,吸氣向下,分明知?dú)馊?lái)莫御,平腰轉(zhuǎn)身摩氣,蹙回動(dòng)盡,心氣放散,送至涌泉穴,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

    《千金方》∶治心腹脹滿,以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煎湯調(diào)下半錢(qián),不拘時(shí)。

    《衛(wèi)生易簡(jiǎn)方》∶治心腹脹,用蕪青子(一合),水一升和研取汁一盞頓服,少頃得利或吐,腹中自寬,或得汗愈。

    又方∶治腹?jié)M不能用藥,獨(dú)蒜(煨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又治關(guān)膈脹滿,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氣立通。

    又方∶用郁李仁(一合)搗末和面作餅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安,大治身體腫,氣急臥不得。

    又方∶治腹內(nèi)氣脹滿喘息不得,用葶藶(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爛,每服三匙,無(wú)時(shí)酒調(diào)下大效。

    又方∶治腹內(nèi)氣脹,用檳榔(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煎食前服。

    梅師方∶治腹?jié)M不能服藥,用煨生姜如指大一塊,綿裹乘熱內(nèi)下部中,冷即易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