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治法

    作者: 徐春甫

    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湯、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溫補。

    胃中郁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

    脈洪大而數(shù)。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

    若食積多者,用二陳加神曲、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dǎo)。

    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長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風(fēng)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犯寒者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

    久病而吐者,胃虛不納谷也,六君子湯加丁香、豆蔻、調(diào)中益氣湯之類。常常惡心嘔吐清水,有熱而有痰也,宜用二陳湯加蒼術(shù)、濃樸、黃連、生姜之類是也。嘔家多服生姜,生姜為嘔家之圣藥也。朱奉議治嘔吐,以生姜、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質(zhì)之物滯于膈中,并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則經(jīng)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丹溪云∶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加炒梔子、黃連、生姜。

    胃虛嘔吐,不能納谷,生姜、參、 、白術(shù)、香附之類。

    肝火出胃,逆上而嘔者,抑清丸。

    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

    吐蛔而嘔,以錫灰、檳榔末米飲調(diào)下。

    嘔吐而食不得進,為胃風(fēng)也,清嘔則愈。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嘔逆上氣者,陳皮竹茹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賴者,生姜半夏湯。多酒而嘔吐者,宜砂仁、豆蔻、連、茱、干葛、解酲之類。

    久病吐者,胃氣虛不納谷也,生姜、人參、白術(shù)、黃 、香附治之。凡痞滿短氣而嘔,宜補中氣,止可用調(diào)中益氣湯。惡心吐清水者,有熱有痰有虛,皆用生姜,隨證佐藥治之。

    胃中有痰有熱者,二陳湯加姜汁炒黃連、黃芩。挾虛者加人參、白術(shù)。又云∶胃虛嘔者,二陳湯加砂仁、藿香、白術(shù)。

    痰飲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嘔吐惡心,或頭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發(fā)寒熱,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熱惡心嘔吐氣盛者,導(dǎo)痰湯加砂仁、竹茹、姜炒黃連。

    女子嘔吐甚者死,以其陰在上故也。

    諸大吐渴飲水者死,以童便飲之妙。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氣嘔者,身背皆熱,肘臂酸疼,氣不續(xù),膈間悶,食入則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氣,由風(fēng)邪客腠理,經(jīng)氣失道,邪氣內(nèi)著,麥門冬湯主之。

    走哺者,下焦實熱,小便不通,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