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病機

    作者: 徐春甫

    經脈別論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入于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平人氣象篇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即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

    玉機真藏篇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

    靈蘭秘典篇岐伯曰∶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

    六節(jié)藏象篇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能化槽粕轉味而出入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飲食勞倦則傷脾。脾傷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wèi)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藏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曰∶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又云∶脾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百骸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又云∶脾胃虛,則元氣不足,而諸病變生。又云∶脾胃虛則九竅不通。

    春甫讀東垣諸論,詳明《內經》論百病皆由上、中、下三焦元氣虛憊,及形氣兩虛,則百病變生。東垣發(fā)揮脾胃不足而不能充實三焦,百病之所由生也,故著《脾胃論》、《內外傷辨》,叮嚀懇切,以祛千載之惑,誠有功于生民,發(fā)《內經》之秘,開世醫(yī)之盲也。奈何今之醫(yī)者習矣不察,惟執(zhí)成方指病用藥,如刻舟求劍何異哉?

    病之疑似,虛實懸壤。不察元氣,不知脾胃致病之源,而惟以瞑眩之藥攻病之標,反傷元氣。甚至脾胃大壞,谷氣絕亡,恬不知覺,而猶謂病之不去,是吾憂也。殊不憂絕谷則死,與病愈之遲速,孰為重輕?世醫(yī)之昏庸,學術不工,反致誤人之命有如此。噫!孰從而知之?此春甫所以克己用功,私淑老人之旨,超脫凡俗,極登萬仞,探本窮源,深得脾胃元氣之妙,故投之所向,無不如意。

    非敢狂妄自矜,實有以得其要領者,所以發(fā)辭不覺自露圭角,好生君子幸其鑒諸。

    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世醫(yī)鮮有知之。觀其少陽證,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至于陽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化斑湯、黃連湯、知母葛根湯、白通湯、理中湯、炙甘草湯、橘皮湯、五味子湯、栝蔞根湯、建中等湯,未嘗不用參 以治外感,可見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測。

    或者只以外傷是其所長,而內傷非所知也。此減不知公之論也。何今世之醫(yī)不識元氣之旨!惟見王綸《雜著》戒用人參之謬說,執(zhí)泥不移,樂用苦寒攻泄病之標,以至誤蒼生,死于非命,抑何限耶?

    間有病家,疑信相半,兩弗之從,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氣自盡,終莫之救而斃者,可謂知乎?況斯世斯時,人物劇繁,稟氣益薄,兼之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耽酒色以竭其真。不謂內傷元氣,吾弗信也。觀其雜病,稍用攻擊而脾胃遂傷,甚則絕谷而死者,可以類推矣。

    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食亦饑者虛,此之謂也。

    夫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饵S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

    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情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是陰氣重疊,此陰盛陽虛之證。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fā)汗也,為助陽也。

    夫胃病其脈緩,脾病其脈遲。且其人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脈洪緩,更有身熱,心中不便之證。此陽氣衰弱,不能生發(fā),不當于五臟中用藥法治之,當從臟氣法時論中升降浮沉補瀉法用藥耳。若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fā)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fā)落,從黃 建中湯。脈虛血弱,于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蛘鏆馓撊跫皻舛堂}弱,從四君子湯。

    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藥中。

    以上五藥當于本證中隨所兼見證加減。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 ,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jié)M氣不轉者勿加。

    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濃樸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急縮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甘草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發(fā)熱,加黃芩。惡寒或腹痛覺寒,加桂。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術。自汗加白術。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如之。

    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者勿加之,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

    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中滿而腹脹者加濃樸。氣不順加橘皮。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 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血虛即里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頭痛者加川芎。若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發(fā)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地黃。

    予平昔調理脾胃虛弱,于此五藥中加減。如五臟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沖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致也。

    法雖根據證加減,立方料病,不根據《素問》法度耳。是以檢討《素問》《難經》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當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證用藥治之。

    蓋脾胃不足,不同余臟,無定體故也。

    其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后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肺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fā)熱,或口苦舌干咽干。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fā)熱也。飲食不節(jié),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為渴,醫(y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煩渴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于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也。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

    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于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郁而不得伸,附著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風熱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蛟啤眯闹餮?。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于目也?;蛲娡勂鹜?,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太盛而為邪也?;蛏?,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怒,或作腎痿,或為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蚩人院疅嵴?,濕熱乘其內也。

    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邪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痰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一說下元土盛克水,至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蛩侥緞?,而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于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發(fā)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附于土,陽氣升于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制為之使,引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于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陽分奇,陰分偶。)

    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fā)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于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按其升藥,使大發(fā)散于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道升浮也。浮者,陽氣散滿毛皮,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

    若飲食不節(jié),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于肝,歸于心,溢于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fā)之氣不行者,此也。

    經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病患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于脾,不歸于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陰氣太盛,其理甚易知也。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虛;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太陰陽明論云∶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曰∶陰陽易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愿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得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從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陰陽應象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玉機真藏論曰∶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又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調經論曰∶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又氣交變大論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

    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 ,腳下痛,飲發(fā)中滿食減,四肢不舉。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 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復則收政嚴峻,胸脅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于脾,民食少失味。

    五常政大論曰∶有太過不及,太過者,薄所不勝乘所勝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氣于水谷以養(yǎng)神,水谷盡而神去。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衛(wèi)消,神無所根據。又云∶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yǎng),衛(wèi)不可不和。血溫衛(wèi)和,得盡天年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