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查古籍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肺喜暖而惡寒,若寒氣入肺或生冷所傷,又為庸醫(yī)下涼藥冰脫肺氣,成膈噎病。覺喉中如物塞,湯水不能下,急灸命關二百壯,自然肺氣下降而愈。(噎病之多死者,皆由咽中堵塞,飲食不進,醫(yī)人畏用熱藥,多用寒涼潤取其滋補,焉能得生,用先生灸法甚妙,奈人不能信用,何哉。)
又有肺寒一證,令人頭微痛,多清涕,聲啞,惡寒,肩背拘攣,脈微浮緊,當服華蓋散,重則姜附湯,忌冷物。此證不可誤認作癆證治,故表而出之。(肺寒之證,世醫(yī)不識,不能用溫散,但用桑皮、貝母、麥冬、玉竹等味壅住寒邪,做成弱證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