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馮氏錦囊秘錄》 灰白癢塌

    作者: 馮楚瞻

    痘有灰白癢塌者、乃氣血虧弱而變?yōu)樘摵?。蓋陽分者,氣居之地也。陰分者,血居之地也。如陽氣弱,則陷于陰,陰血盛,則乘于陽,氣虛則血進,血虛則氣凌,此自然之理也。其所以癢塌者,蓋因血乘氣分,血味本鹽,淹螫皮肉,是以爬破血流而致也。然氣愈虛,則其癢愈甚,勢必氣陷而倒塌矣。治此當以保元湯,倍加黃 而助表,少加芍藥以制血,再或隨時加減其癢自止矣。更有過食毒物,發(fā)動中氣,以致津液外行,發(fā)為水泡血泡,氣勢虛甚無以約制,是以水遺肉分,澀滯難行,不能進退,乃作癢不止,爬穿皮肉。如湯火泡者有之,此乃不治之癥也。然氣虛,則為麻為癢為陷,血熱則為干為燥為痛。白者必至于灰,灰者,必至于平伏癢塌,此皆氣虛而不起脹,血虛而不華色,故其治法以大補氣血為主。如內熱者,少佐清利解毒,使血活氣行,則白可變而為紅,茍單補氣不補血,則氣愈燥熱而癢塌益甚矣。故有氣失其衛(wèi)痘自作癢者;有血不能滋灌,痘癢難釋者;有初發(fā)而為火癢者;有毒瓦斯暴烈而為惡癢者;有痂落之后,新血生而為虛癢者,但氣血虛寒而作癢者,固自不少氣實血熱而作癢者,間亦有之。

    凡瘡一向起發(fā),紅活光壯肥滿,忽然瘙癢者,此必穢氣所觸也,宜內服十全大補湯,外用茵陳熏法。如瘡本干枯,又添瘙立癢者,此火甚也。如瘡原帶水,皮肉嫩薄又癢者,此經(jīng)熱也。如當起發(fā)養(yǎng)漿,因血氣不足而肉分空虛者,其癢為虛,通用十全大補湯加減主之。然癥有數(shù)端,治有異法。如因不能食淡而致發(fā)癢者,則用蟬蛻膏以主之,瘡干而癢者,宜養(yǎng)血潤燥,瘡濕而癢者,宜養(yǎng)氣去濕。實則脈有力而氣壯;虛則脈無力而氣餒。實癢則壯熱勢 ,紅紫色燥;虛癢則淡白,勢怯身涼。氣弱治虛,養(yǎng)以實表、補中治實,癢以清里解毒。然有痘子成熟,忽作瘙癢抓破者,比脾胃虛弱,不能榮養(yǎng)肌肉也,宜用四君,內加黃 官桂。如因自利而脾胃虛,以至癢塌者,急進木香異攻散以救之。因過食毒物而作癢者,則以四君,加解毒之藥。凡囊貯半漿而作癢者,猶可參療治。若焦貼皮膚者,及空殼蓮蒲者,并擺頭扭項,手足動作昏悶者,并為死癥也。

    夫瘙癢而作于灌膿時者,兇者吉少之癥也。必須視其所發(fā),觀其所因,察其情狀,以施治法,以決生死可也。視其所發(fā)者,或發(fā)于手足,或發(fā)于肩背,拂之則止,禁之則聽者,言若發(fā)于正面,瘙癢不止,皮脫肉干者,兇。觀其所因者,或因吐瀉少食,脾胃既弱,氣血不榮者,虛癢也??捎脺匮a之法,或因穢惡之氣,觸動邪火者,暴癢也可用熏解之法,或因痘瘡已熟,邪氣盡解,正氣漸生,氣血調和,火微欲退,乃溶溶而癢者,此美疾也,不須服藥。若無所因,自生瘙癢者,原是惡痘,不得善成,察其情狀者。如瘙癢之,時乍作乍止,精神清爽,不自抓搔,欲人撫摩者,生。若抓搔無時,神志昏沉,胡抓亂舞,搖頭扭項者,決死勿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