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人有喘而嗽者,人以為氣虛而有風痰也,誰知是氣虛不能歸源于腎,而肝木挾之作,祟乎?法當峻補其腎,少助以引火之品,則氣自歸源于腎,而喘嗽自止矣。方用∶人參(一兩)熟地(二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一錢)牛膝(一錢)枸杞(一錢)菟絲子(一錢)茯苓(三錢)白術(一錢)水煎服。
連服幾劑,必有奇功。倘以四磨、四七湯治之,必不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