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兒科萃精》 自序

    作者: 陳守真

    上古羲農(nóng)黃帝及臣岐伯所作《天元玉冊》、《本草》、《靈樞素問》三經(jīng)為醫(yī)書之鼻祖,厥后而漢唐而宋元而明清,代有傳書,獨兒科專集寥落如晨星,且皆缺而不全,雜而不純,泥古而不通今,構虛而不核實。雖鄙陋如守真,愚鈍如守真,猶知醫(yī)之難在乎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合名物象數(shù)兼賅之為難也。

    兒科之難在乎不精方脈婦科,透徹生化之源者不能,作兒科之尤難上難也。嬰兒肌膚薄,營衛(wèi)疏,觸感則萬端傳變;臟腑柔,骨筋脆,遇傷則全體動搖。前賢云∶小兒有病,外不過六淫,內(nèi)不過胎毒飲食。創(chuàng)是說者輒謂治小兒之病不難,孰知小兒之喜怒哀樂較成人更專且篤乎。無病之兒賴父母,有病之兒賴乎醫(yī)。父母唯恐其兒之饑而不慮其過飽,唯恐其兒之寒而不慮其過暖,實不知飽暖太過即致病之媒也。兒有病而延醫(yī),則治病之權責在醫(yī)。

    昔醫(yī)云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因誤會純陽二字,有病恣用苦寒,苦能滲濕,殊不知人 蟲也,兒體本屬濕土,濕重者肥,濕輕者瘦,安可盡滲其濕而令兒枯槁乎。寒能瀉火,更不知唯壯火可減,少火則兒所賴以生者,愈瀉愈瘦,愈化愈燥,重伐胃汁,勢不變?yōu)榀d厥者幾希。甚至感本外標,用羌、防、柴、葛、麻黃、細辛以虛其腠理;邪非內(nèi)實,用蝎、蚣、腦、麝、芫花、大戟以削其元精,小兒何辜,冤成大錯,言之痛心。李士材曰∶用古方療今病,不啻折舊料改新房。誠哉是言也。夫藥以治療,有是病而服是藥病當之,無是病而服是藥氣當之。治未藥之病則但求其中的,治誤藥之病則病不免于牽纏。守真不才,爰將生平實驗著兒科,顏曰萃精,以表閱兩寒暑聚精會神之微意也。

    竊謂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證宜詳表里陰陽虛實寒熱,方宜按君臣佐使性味功能,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xiāng),本斯意以成編。誰非父母,誰無兒子,所愿注目先機防汛,永慶筑堤之固,羅胸定算,臨渴無憂掘井之艱,天下之兒皆壽,此守真朝夕虔 ,壽世壽民之一瓣心香也。

    民國十八年十月既望閩侯陳守真自序于漢口法租界三德里之醫(yī)室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作者:
    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