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名通草
苦、淡、平。入手厥陰、手足太陽經(jīng)氣分。泄三焦之邪熱,而歸小腸。通九竅之血脈,而利關(guān)節(jié)。治水腫浮大,療君火上炎,催生下乳,退喉痹,去脾疸,理鼻 ,開耳聾,散癰腫。
配生地黃、炙甘草、竹葉,治心熱尿赤。
腎氣虛,心氣弱,汗不徹,口舌燥,孕婦,皆禁用。此藥昔所不用,以其大泄心腎之氣。
素染虛癥,或病久氣血兩虧者,用之元?dú)馑ッ?,多無救藥。
《針灸甲乙經(jīng)》(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jīng)絡(luò)、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古名通草
苦、淡、平。入手厥陰、手足太陽經(jīng)氣分。泄三焦之邪熱,而歸小腸。通九竅之血脈,而利關(guān)節(jié)。治水腫浮大,療君火上炎,催生下乳,退喉痹,去脾疸,理鼻 ,開耳聾,散癰腫。
配生地黃、炙甘草、竹葉,治心熱尿赤。
腎氣虛,心氣弱,汗不徹,口舌燥,孕婦,皆禁用。此藥昔所不用,以其大泄心腎之氣。
素染虛癥,或病久氣血兩虧者,用之元?dú)馑ッ?,多無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