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wèn)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shuō)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zhǎng)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僵蠶、白蘚皮、芫花。忌豬肉。殺烏頭、巴豆、輕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陰經(jīng)氣分。瀉心脾,涼肝膽,清三焦,解熱毒,燥濕開郁。治心竅惡血,陽(yáng)毒發(fā)狂,驚悸煩躁,惡心痞滿,吞酸吐酸,心腹諸痛,腸 瀉痢,疳疾蟲癥,癰疽瘡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瘡,孕婦腹中兒啼,胎驚子煩,陰戶腫痛。得木香,治熱滯。得枳殼,治痔瘡。得肉桂,使心腎相交。得吳茱萸,治挾熱下痢。得白芍,瀉脾火。得石膏,瀉胃火。
得知母,瀉腎火。得黃芩,瀉肺火。得木通,瀉小腸火。得川柏,瀉膀胱火。得槐米,瀉大腸火。得山梔,瀉三焦火。配煨獨(dú)頭蒜,治臟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蟲。配蘆薈末,蜜湯服,治小兒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搽走馬牙疳。配茯苓,去濕熱,治白淫。佐龍膽草,瀉肝膽火。佐枳實(shí),消痞氣火脹。佐花粉,解煩渴。使細(xì)辛,治口瘡,止下血。
各經(jīng)瀉火藥得川連,其力愈猛。
瀉心火,生用?;鹪谏?,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伏火,鹽水炒;火在氣分而痛,吳茱萸拌炒。
食積成火,黃土炒;止瀉,壁土炒;肝膽火,醋炒或膽汁炒;熱結(jié)于下,樸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虛熱妄用,必致格陽(yáng)。(真陰益乏。)久服反化為熱。(連性燥而不潤(rùn)。)不可食豬肉,恐令人作瀉。邪火橫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熱勢(shì)。然發(fā)熱初起,邪火正欲攻擊而出,投川連遏抑其火,則邪將盤結(jié)而不散,致內(nèi)傷氣血,熱邪愈炎,所謂寒之益熱也。又熱久陰氣大傷,胃液干枯,宜急救胃陰,以制陽(yáng)火,涼潤(rùn)之劑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熱,則愈燥而愈熱。蓋苦以降氣,氣降則陰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則津益竭,由是畏火起與邪火交相攻擊,其斃也可立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