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氣血沖和,萬(wàn)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人身萬(wàn)病皆生于郁,蒼術(shù)、撫芎,總解諸郁,隨癥加入諸藥。凡郁皆在中焦,以蒼術(shù)、撫芎,開(kāi)提其氣以升之。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仿此。氣郁用香附橫行胸臆間,必用童便浸,否則性燥,蒼術(shù)下行,米泔水浸。濕郁用赤茯苓、蒼術(shù)、撫芎、白芷。痰郁用海石、香附、南星、姜汁、栝蔞。熱郁用青黛、香附、蒼術(shù)、撫芎、梔子炒。血郁用桃仁去皮、紅花、青黛、香附、撫芎。食郁用蒼術(shù)、香附、山楂、神曲,針砂醋制七次,研極細(xì)。春加撫芎;夏加苦參;秋冬加茱萸。
越鞠丸解諸郁∶蒼術(shù) 香附撫芎 神曲(炒) 梔子(炒) 各等分,末之為丸。
一方治氣郁食積痰熱用∶香附(一兩) 黃芩(一兩)栝蔞 貝母 南星 神曲 山楂(以上各一兩) 風(fēng)硝(三錢(qián)) 上為丸服。
一方治氣郁∶白芍藥(一兩半) 香附(一兩) 生甘草(一錢(qián)半) 上末之糊丸,白術(shù)湯下。
一方治抑氣∶白芍藥(一兩半) 香附(一兩半) 貝母炒 黃芩(各五錢(qián)) 生甘草(三錢(qián)) 上丸服之。
一婦人,體肥氣郁,舌麻眩運(yùn),手足麻,氣塞有痰,便結(jié),涼膈散加南星、香附、臺(tái)芎開(kāi)之。東垣流氣飲子,治男子、婦人一切氣喘、浮腫、腹脹。氣攻肩脅,走注疼痛,用紫蘇、青皮、當(dāng)歸、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甘草、黃 、枳實(shí)、防風(fēng)、檳榔、枳殼、大腹皮,上俱用姜汁制,焙干各半兩。心脾疼入菖蒲;婦人血虛入艾;五膈氣入陳皮少許。戴云∶郁者結(jié)聚,而不得發(fā)越,當(dāng)升者不得升,當(dāng)降者不得降,當(dāng)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六郁之病見(jiàn)矣。郁氣者胸脅疼;濕郁者,周身疼,或關(guān)節(jié)痛,遇陰寒則發(fā);痰郁者,動(dòng)則氣喘,寸口脈沉滑;熱郁者,昏瞀,小便赤,脈沉數(shù);血郁者,四肢無(wú)力,能食,食郁者,噯酸、腹飽、不能食,左寸脈和平,寸脈緊盛。蒼沙丸調(diào)中散郁∶蒼術(shù)(四兩) 香附(四兩) 黃芩(一兩) 上為末,炊餅丸,姜湯下三十丸,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