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禮兄平素體虛,時感寒熱,耳旁腫痛,維時此證盛行,俗稱豬頭瘟。醫(yī)與清散藥兩劑,耳旁腫消,睪丸旋腫,痛不可耐,寒熱更甚。予思耳旁部位屬少陽。睪丸屬厥陰肝膽相為表里,料由少陽之邪,不從表解,內(nèi)傳厥陰故耳。仿暖肝煎,加吳萸一劑而效。同時族人澤瞻兄病此,予診之曰∶得無耳旁腫消,睪丸腫痛乎?澤兄驚曰∶子何神耶。亦用煎法治愈。后閱會心錄,載有腫腮一證,云醫(yī)不知治,混投表散,邪乘虛陷,傳入厥陰,睪丸腫痛,耳后全消,昔賢之言,洵不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