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錢乙)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切牙口渴。(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熱則小腸亦熱,故便赤淋痛。心屬君火,是五臟六腑火之主。故諸經(jīng)之熱,皆應(yīng)于心。面赤煩躁,切牙口渴,皆心熱也。舌為心苗,若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則口糜口瘡。輕手按至皮毛之下,肌肉之上,則熱,日中大甚,是熱在血脈為心熱。心火亢甚,小腸郁結(jié)不能通利者,此方主之。如治白濁沙淋等證,合逍遙散。)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葉生竹上。故清上焦)木通降心火入小腸。(君火宜木通,相火淋痛之義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