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 當歸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溫。入肝、心、脾經(jīng)。

    【功效】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及血虛體弱等癥。

    當歸功能補血,常與黃耆、黨參等配伍,用治血虛體弱;因它又能活血,故可用于調(diào)經(jīng),為婦科常用時藥品。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行愆期或過少,常與熟地、白芍、川彎等配伍;治經(jīng)行腹痛,常與香附、延胡索等同用;治經(jīng)閉不通,可與桃仁、紅花等配伍;治崩漏,可與阿膠、地黃、艾葉等同用。

    2.用于跌打損傷瘀痛,癰腫血滯疼痛,產(chǎn)后瘀滯腹痛,風濕痹痛及經(jīng)絡不利等癥。

    本品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故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可適用于各種瘀滯作痛之癥。在具體使用方面,治損傷瘀痛,可與紅花、桃仁、落得打等品配伍。用治癰腫瘀滯疼痛,在腫瘍期,可與銀花、連翹、丹皮、赤芍、甘草等配伍;在潰瘍期,如氣血兩虛者,可與黃耆、熟地、黨參等配伍;如氣血不和而有僵塊未消、排膿未盡者,可合黃耆、銀花、甘草、乳香等同用。治產(chǎn)后瘀滯腹痛,可與益母草、川芎、桃仁等配伍。治風濕痹痛,可與羌活、獨活、防風、秦艽等配伍。用于經(jīng)絡不利、筋骨酸痛,可與桂枝、雞血藤、白芍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潤腸通便,可用于血虛腸燥便秘,常與肉從蓉、生首烏等配伍。

    【處方用名】當歸、全當歸、西當歸(洗凈,曬干,切片用)。酒當歸(酒炒用,加強活血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現(xiàn)在有用本品研粉做成片劑或丸劑,每片(丸)含原藥一分,服用時,每次5片(丸),日服二至三次。

    【按語】1.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故有和血的功效,為治血病的要藥。因它長于調(diào)經(jīng),尤為婦科所重視,凡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虛經(jīng)閉、胎產(chǎn)諸癥,為常用的藥品。而外科亦多應用,對腫瘍期的散瘓消腫,潰瘍期的養(yǎng)血生肌,都有著良好的療效。

    2.當歸甘溫而潤,辛香善于行走,因此可與理氣藥配合,用治氣滯血瘀的癥候;與袪風濕藥配伍,用治風濕痹痛。本品行則有余,守則不足,故如屬崩漏經(jīng)多,使用時必須謹慎。

    3.過去臨床應用當歸,一般認為當歸身功能補血,當歸尾功能破血袪瘀,全當歸活血和血,現(xiàn)上海地區(qū)只用全當歸一種,不再區(qū)分。又有將當歸放置日久而走油的,過去稱之為“油當歸”。認為功能養(yǎng)血潤腸通便,適用于血虛便秘,現(xiàn)在也很少應用。

    【方劑舉例】生化湯《傅氏女科》:當歸、川芎、桃仁、黑姜,炙草。治產(chǎn)后惡露不行,少腹疼痛。

    【文獻摘錄】《本經(jīng)》:「主婦人漏下,諸惡瘡瘍,....金瘡?!?/p>

    《藥性本草》:「治下痢腹痛。」

    《大明本草》:「破惡血,養(yǎng)新血,及癥癖、腸胃冷。」

    《本草綱目》:「治頭病,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p>

    《本草備要》:「潤燥滑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