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xué)》 竹茹(附:竹瀝)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莖的節(jié)間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層青綠表層后,刮下的中間層。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止嘔。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肺熱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熱,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熱咳嗽,常與黃芩、瓜蔞等藥同用。

    2.用于胃熱嘔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適用于胃熱嘔吐、呃逆等癥,常與橘皮、半夏等藥同用;對妊娠嘔吐之癥,本品也可應(yīng)用。

    【處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為焦用,減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時加適量姜汁,可減少其寒性,并加強止嘔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竹瀝:取新鮮淡竹截斷后,架起,燒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黃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為竹瀝。性味甘寒,清熱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強??捎糜诜螣崽刀嗫人?、氣喘胸悶,以及中風昏迷、痰涎壅塞等癥。常與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為一兩至二兩,單獨飲服或用藥汁沖服。

    【方劑舉例】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生姜、大棗。治噦逆。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