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甲乙經(jīng)》 肝受病及衛(wèi)氣留積發(fā)胸脅滿痛第四

    邪在肝,則病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nèi), 節(jié)時(shí)腫,善 。取行間以引脅下,補(bǔ)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 。

    黃帝問曰∶衛(wèi)氣留于脈(《太素》作腹)中,蓄積不行,菀蘊(yùn)不得常所(《靈樞》下有使人二字), 脅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對曰∶其氣積于胸中者上取之,積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積于上者瀉人迎、天突、喉中,積于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皆取之,與季脅之下深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強(qiáng)急,及絕不至者,腹皮絞甚者,不可刺也。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脅下動脈。

    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干,飲食不下,膽俞主之。胸滿呼吸喝窮 窘不得息,刺人迎,入四分,不幸殺人。胸滿痛,璇璣主之。胸脅 滿,痛引胸中,華蓋主之。胸脅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千金》作咳)逆氣上煩心,紫宮主之。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胸脅 滿,鬲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fù)出,中庭主之。胸中 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胸脅 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神封主之。胸脅 滿,鬲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胸脅 滿,喘滿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喉痹,胸中暴逆,先取沖脈,后取三里、云門,皆瀉之。胸脅 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轉(zhuǎn)側(cè),胸鄉(xiāng)主之。傷憂 思?xì)夥e,中脘主之。胸滿馬刀,臂不得舉,淵腋主之。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shí)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jié)盡縱,大包主之。胸中暴滿,不得眠(一云不得喘息),輒筋主之。胸脅 滿,螈 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腹中積氣結(jié)痛,梁門主之。傷食脅下滿,不能轉(zhuǎn)展反側(cè),目青而嘔,期門主之。

    胸脅 滿,勞宮主之。多臥善唾,胸滿腸鳴,三間主之。胸滿不得息,頭頷腫,陽谷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一云胸脅支滿,腹中切痛),太白主之。暴脹,胸脅 滿,足寒,大便難,面唇白,時(shí)嘔血,太沖主之。胸脅 滿,惡聞人聲與木音,巨虛上廉主之。胸脅 滿,寒如風(fēng)吹狀,俠溪主之。胸滿善太息(《千金》作胸膂急),胸中膨膨然陵泉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