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胃腸型感冒

    周某某,女,57歲

    【初診】

    平素脾胃虛弱,內停蘊郁之濕,復感暑熱之邪,身熱頭暈胸脘滿悶,口渴。醫(yī)不察內濕蘊郁而進白虎。服后即覺胸脘滿悶異常,少腹因之不舒,舌苔白滑而膩,脈象濡軟力弱。素體陽氣不足,辛涼重劑戕傷中陽,中焦運化失靈,腹中隱隱作痛,辛馓溫以化濕邪,佐芳香兼以緩痛。生冷皆忌。

    蘇葉6克,藿香梗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厚樸6克,白蔻仁3克,煨姜2克,木香5克,茯苓皮10克,二付

    【二診】

    前進芳香疏解、辛微溫以化濕之后,中脘滿悶漸解,腹中隱痛未作,脈仍濡軟,力量略增,再以芳香疏調,治在中焦。

    蘇藿梗各6克,半夏曲10克,陳皮6克,厚樸花6克,白蓮仁3克,鮮煨姜3克,焦麥芽10克,二付而愈。

    【按】:涼遏是濕熱證中由于治療不當或飲食失宜而引起的一種變證類型。凡感受濕熱之邪而發(fā)病者,若患者調攝失宣,或恣食飲冷,或貪涼過度,或誤服寒涼之劑,致寒涼阻遏中陽,凝塞氣機,濕濁由寒涼而愈盛,脾胃升降之機被阻,全身氣機為之滯澀。證見胸脘痞悶加重,憋氣堵滿,時欲嘆息,全身酸楚沉重,大便溏泄,小溲不暢,面色淡黃,舌質略紅,舌苔白滑而膩,脈濡緩沉軟。治宜辛苦微溫法,先開濕郁以暢中陽,宣展氣機以利三焦,解其涼遏,濕邪自化,氣機宣暢,熱隨濕皆有出路矣。藥如半夏、陳皮、杏仁、白蔻仁、草豆蔻、蒼術、木香等。若涼遏偏于上焦者,衛(wèi)氣失宣,陽氣不布,周身酸楚,心胸憋悶,時欲嘆鼠者,治宜辛以開郁,可用蘇葉梗,藿香、白芷、防風等。必先開濕郁,解涼遏,再議清熱,此為定法。此案患者本屬內停蘊濕,復感暑熱,醫(yī)誤用白虎寒涼重劑,致濕被涼遏,氣機滯澀,胸悶異常,治阻辛微溫以化濕邪。佐芳香以暢氣機,方中無一味涼藥,其取“溫則消而去之”之意,故投之即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佚名
  • 作者:
    未知
  •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典著作,所以書內所用方劑又稱為經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