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嬰兒牙齦生白泡子,名馬牙;口中有肉,高腫如菌,名乳蕈,皆致不能吃乳。急以青帛裹指抓破出血,拭凈,輕者以京墨涂之,重者宜用僵蠶三條(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許,研末擦之,略停半時(shí)用絹蘸茶洗凈再擦,一日三、四次,即愈。若未愈,再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一分五厘、藥珠一分,各為細(xì)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wú)不愈者。(一方用馬齒莧根瓦上焙干,少加雄黃,研末,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