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林女科證治》 蓐勞

    作者: 未知

    產(chǎn)后證最重而難治者,莫如蓐勞。蓐勞之因有二∶一由內(nèi)傷,由產(chǎn)理不順調(diào)養(yǎng)失宜,或憂勞思慮,傷其臟腑,榮衛(wèi)不宣,令人寒熱如瘧,頭痛自汗、痰咳氣逆,虛羸喘乏,體倦肢怠,宜補虛湯。一由外感未滿,日月氣血虛耗,風冷乘之,與氣血相搏,不能溫于肌膚,令人發(fā)熱憔悴,飲食不消,肢體煩痛。若風冷之邪感入于肺,肺受微寒,咳嗽口干,頭暈體痛,榮衛(wèi)受風,流注臟腑,發(fā)眩盜汗,寒熱如瘧,背膊煩痛,肢體沉重,宜茯苓散、加味佛手散。若初產(chǎn)后蓐勞困倦,宜豬腎湯。若虛汗不止,宜母雞湯。若兼臟寒,宜羊肉湯。若氣血俱虛,宜十全大補湯。若兼外邪發(fā)熱,宜補陰益氣煎。若兼外邪發(fā)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加減治之。若兼陽虛內(nèi)寒,宜五君子煎。若陽盛陰虛兼內(nèi)熱者,宜五福飲加白芍、黃芩、地骨皮之類,隨宜用之。

    補虛湯

    人參 黃 (蜜炙,各一錢半)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 川芎 當歸 白芍 白術(shù)(蜜炙,各一錢)

    上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熱輕加茯苓二錢;熱重加黃芩(酒炒)一錢;熱甚加干姜(炒黑)一錢,引入肝經(jīng)去血。

    茯苓散

    茯苓(一兩)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 黃 (蜜炙) 人參 肉桂(各五分)

    上為末,先用豬腰一對,姜三片,棗二枚,水三盞,煎二盞;去渣,入藥末五錢,煎一盞服。

    加味佛手散

    當歸 川芎 黃 (蜜炙,各一兩) 柴胡 前胡(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加桃枝、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如有痰除去烏梅。

    豬腎湯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一兩)

    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渣,將豬腰切如骰子塊,同晚米一合,香豉一錢,加蔥椒鹽煮稀粥,空心服。日二次神效?;蚣尤藚⒏?。

    母雞湯

    人參 黃 白術(shù)(蜜炙) 茯苓 麻黃根 牡蠣( ,各三錢) 母雞(一只,去毛)

    雜水六七碗,同藥煮至三碗,任意服之。

    羊肉湯

    精羊肉(四兩) 當歸 川芎(各五錢) 生姜(一兩)

    上以水十盞,煎至四盞,分四次空心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術(shù)(蜜炙) 黃 (蜜炙) 茯苓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 炙甘草 肉桂(各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

    補陰益氣煎

    人參(一二錢) 當歸(一二錢) 山藥(酒炒,二三錢) 熟地黃(三五錢) 陳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升麻(三五分) 柴胡(一二錢) 姜(三五片)

    水煎,食遠溫服。

    如火浮于上去升麻,如無外邪去柴胡。

    理陰煎

    熟地黃(三五錢) 當歸(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 或加肉桂(一錢)

    水煎溫服。

    風寒外感,邪未入深,加柴胡一錢五分;若中寒,背畏寒,加細辛一錢,甚者再加附子一錢。

    五君子煎

    人參 白術(shù)(蜜炙)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 干姜(炒黃,一錢)

    水一鐘半,煎服。

    五福飲

    人參(一二錢) 熟地黃(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白術(shù)(蜜炙,一錢) 炙甘草(一錢)

    水煎,食遠服?;蚣由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