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痢疾:先生對此病名,大多用滯下古稱,亦有名曰痢、白痢者,此其一。其二,痢分赤白,白屬氣而赤屬血之說,已成定論。至于白屬寒而赤屬熱,甚至有”純白無熱癥”一語,雖非絕對準(zhǔn)確,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有指導(dǎo)意義的。先生用附子主治之痢,在色的方面,其記載為”白凍”、”白痢”、”白粘液”等,意味著白是屬寒的。其三,葉天士認(rèn)為:”治痢大法,不過通塞二義。”李中梓說得更加具體,他指出:”至治法……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边@些治痢大法,至今沿用不衰。先生一方面在痢疾門王案中亦云:”赤者屬熱當(dāng)清,白者屬寒當(dāng)溫。”另一方面,對”病僅一周”的胡姓案中,初、復(fù)診均用附子配收斂澀腸的烏梅、罌粟殼、訶子肉,復(fù)診又加用石榴皮。三診云:“進(jìn)溫澀藥,排便反爽,可見痢疾用攻法不可一成不變?!毕壬瘟〉牧硪惶厣牵喝酃τ孟喾此幬镉谝粻t。如以附子與通澀藥并施,馬姓與錢姓案方中,既用罌粟殼、烏梅、石榴皮澀腸,又以大黃通腑。如此通澀并施,則雖通而不傷正,雖澀而不留邪,相反而實相成。考先生均用熟大黃治痢,大黃制熟后,性味俱減,昔賢稱其”僅能緩以潤腸”,不致急下傷正。如”胡,男,一周時便僅四五行,此大佳事。少腹作脹。此因未服炭類,氣體無由排泄。炮附塊、烏梅、罌粟殼、訶子肉、川楝子、苦參片、敗醬草、檳榔、生地榆、當(dāng)歸、威喜丸(吞)”。又如治”馬,男,病白痢二月于茲,日行七八次,甚則十余次,其質(zhì)粘,腹不痛而不能自約。有時溲亦欲后。炮附塊、罌粟殼、炮姜炭、熟錦紋、海南片、烏梅、石榴皮、全當(dāng)歸、薤白頭、川楝子、臟連丸(分二次吞)。”
泄瀉:《丹溪心法·泄瀉》篇云:“世俗屢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變他疾?!笨梢娦篂a病久屬虛者,方可用固澀法。張景岳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庇衷疲骸拔迮K之傷,窮必及腎?!彼杂钟小本脼a無不傷腎”之說。先生治脾腎同病之泄瀉,既用附子配山藥、白術(shù)、芡實以溫脾補(bǔ)氣,又用益智仁、御米殼、五味子以澀腸,還用補(bǔ)骨脂、山萸肉、巴戟以益腎??烧f是多方照顧周到。如”俞,女,腸結(jié)核之泄瀉,用溫陽藥能治標(biāo)。至于足腫,則是心臟衰弱,合并營養(yǎng)缺乏,古人稱為脾敗。附塊、山藥、益智仁、補(bǔ)骨脂、當(dāng)歸、御米殼、白術(shù)、帶皮苓、山萸肉、巴戟、五味子、芡實”。
先生稱此為腸結(jié)核,或名之曰腸癆。此證為久瀉,多見肺脾腎同病,始發(fā)陰虛,繼之陰損及陽演變?yōu)槠⒛I陽虛。患者瘦骨嶙嶙,除五更泄瀉外,同時又見面色 白,形寒怯冷,手足不溫等見證可辨?!墩麓喂t(yī)案》俞女案原編者按:“又,‘勞者溫之’,是中醫(yī)治本之法。可見先生于俞案卻說‘用溫陽藥能治標(biāo)’,其意何在?殆因腸結(jié)核系結(jié)核桿菌為患,抗其菌方為治本?!毕壬谓Y(jié)核病,常以具有抗結(jié)核菌功用的百部入藥,從因論治,即治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