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下血門

    作者: 張璐

    瀉青丸治肝經(jīng)實熱。大便不通。腸風(fēng)便血。陰汗燥臭。

    當(dāng)歸 川芎 梔子(炒黑) 大黃 羌活 防風(fēng) 草龍膽(等分)

    滴水為丸??招牟枨逑?。七八十丸至百丸。

    臟連丸治大便下血正赤。日久不止。若血色晦淡者禁用。

    宣黃連(一兩。酒炒為末)

    上用嫩豬臟二尺。泡去油膩。入黃連末。線扎兩頭。同韭菜蒸。爛搗作餅。焙干為末。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前米湯或烏梅湯下。 一方。加槐花二兩。(不用黃連。但用槐花。名豬臟丸。治證同上)

    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風(fēng)下血如濺者。

    生地黃 熟地黃 當(dāng)歸身(各一錢) 甘草(炙。六分。生。四分) 白芍(錢半)黃(三錢) 升麻(醋炒。七分)蒼術(shù)(泔浸。去皮。同芝麻炒) 秦艽 肉桂 陳皮(各三分) 丹皮(錢半)

    水煎。食前稍熱服。 秘旨。無蒼術(shù)。有防風(fēng)。

    斷紅丸治下血久不止。虛寒色淡晦者。

    側(cè)柏葉(炒香) 川續(xù)斷(酒炒。各三錢) 鹿茸(一具。酥炙)

    前三味。為細(xì)末。醋煮阿膠為丸。每服四五十丸。烏梅浸、人參湯、米飲湯任下。

    逍遙散(虛損門) 人參胃風(fēng)湯(四君子湯下) 小烏沉湯(衄血門) 黑神散(衄血門)升陽除濕防風(fēng)湯(濕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 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 四君子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黃土湯(諸見血門) 赤小豆當(dāng)歸散(諸見血門) 四物湯(方祖)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代抵當(dāng)丸(抵當(dāng)湯下) 理中丸(方祖)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