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蜀漆散治牝瘧多寒。
蜀漆(即常山苗。) 云母(燒二晝夜。) 龍骨(熬。等分。)
上杵為散。發(fā)前以漿水調(diào)半錢。(即酸漿。漿水散下) 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fā)時服一錢匕。
按蜀漆性升。上涌頑痰最速。云母性溫。開發(fā)陰邪最猛。二味相需。較之常山、陽起石更捷。又恐涌泄太過。即以龍骨斂固其津。仍取龍性純陽。同氣相求。佐上藥以發(fā)越陰分伏匿之邪。則牝瘧之寒自已。與桂枝龍骨牡蠣湯、火逆湯之義不殊。其外臺牡蠣湯。用吐蠣、蜀漆、麻黃、甘草四味。藥雖異而功用則同。蓋蜀漆得云母。則溫散頑痰于內(nèi)。蜀漆得麻黃。則溫散寒邪于外。亦恐發(fā)泄太過。即以牡蠣收斂陰津。仍取其性入陰。有軟堅(jiān)散結(jié)之功也。用甘草者。令以協(xié)和中外。則胃氣有權(quán)。方得振祛邪作汗之力耳。
達(dá)原飲治疫瘧壯熱。多汗而渴。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白芍(一錢) 知母(二錢) 濃樸(一錢) 檳榔(二錢) 草果(一錢) 生姜(七片。) 大棗(一枚。擘)
水煎。發(fā)前熱服。溫覆取微汗?;騿栆咝俺醴改荚怯挚梢赃_(dá)原飲為主方。詳方中檳榔、草果、濃樸。俱屬清理腸胃之品。知母直瀉少陰邪熱。與募原何預(yù)而用之。答曰。募原雖附軀殼。貼近于里。為經(jīng)絡(luò)臟腑之交界。況濕土之邪。從竅而入。以類橫連。未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清理腸胃為先。非若傷寒傳次。表證未罷。誤用里藥。則有結(jié)胸傳里之變。即尚未離表。但須姜、棗。佐芩、芍、甘草以和解之。若見少陽陽明太陽。必兼柴胡、葛根、羌活以開泄之。
設(shè)里氣不通。勢必盤錯于中而內(nèi)陷。則加大黃以攻下之。又可專工瘟疫。歷治有年。故立此為初犯募原之主方。其殿后則有白虎、涼膈為鼎足之任。以此推原。其他變證。則三黃雙解、清熱解毒、人中黃丸等方。可默識其微。而用之必當(dāng)矣。余嘗以此治疫瘧、時瘧。靡不應(yīng)手獲效??偨枰苑纸庵型夂疅嶂T邪之力耳。
何首烏散治瘧積滯去后。寒熱不止。至夜尤甚。
生何首烏(五錢。碎) 青皮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生姜(七片) 大棗(三枚。擘)
水煎。露一宿。侵晨熱服。 多汗而渴。加知母、烏梅。虛人腹痛。加人參、濃樸、木香。
七寶飲治一切實(shí)瘧。服調(diào)理藥不止。
濃樸 常山(醋炒。) 檳榔 陳皮 青皮 草果(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一方。多半夏一錢。大棗一枚。)
常山飲治瘧發(fā)晡時。至夜數(shù)不止。脈實(shí)邪盛者。
常山(醋炒) 檳榔 青皮(炒) 甘草 當(dāng)歸(各一錢) 穿山甲( 八分。世本。作木通。) 黑豆(四十粒) 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
鱉甲煎丸(金匱) 治瘧母一切痞積。
鱉甲(炙。一兩二錢) 柴胡 芍藥 牡丹 蟲(熬) 烏扇(燒) 鼠婦(熬)蜣螂(熬。各四錢) 桂枝(千金。作桂心) 阿膠(各三錢) 黃芩 桃仁 干姜 大黃半夏 人參 濃樸 蜂房(炙。各二錢) 石韋(去毛) 紫葳(各二錢半) 葶藶瞿麥(各一錢半) 赤硝(一兩)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末煎為丸。如梧子大??招姆咄?。日三服。(千金。無鼠婦赤。硝。多海藻大戟)此方妙用。全在鱉甲之用灰淋酒。煮如膠漆。非但鱉甲消積。酒淋灰汁。亦善消積。較瘧母丸之用醋煮。功用百倍。
瘧母丸治瘧痞結(jié)于左脅硬痛。
青皮 桃仁 神曲 麥芽(各一兩。四味俱炒) 鱉甲(三兩) 山棱蓬術(shù) 海粉(即蛤粉。各五錢) 香附(二兩。五味俱醋煮) 紅花(三錢)
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招牡獪?。
白虎湯(方祖) 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下)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小柴胡湯下) 柴胡桂姜湯(小柴胡湯下)二陳湯(方祖) 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下) 人參養(yǎng)胃湯(平胃散下) 清脾飲(小柴胡湯下)補(bǔ)中益氣湯(保元湯下)人參實(shí)衛(wèi)湯(保元湯下)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 胃苓湯(平胃散下) 理中湯(方祖)小建中湯(桂枝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內(nèi)補(bǔ)當(dāng)歸建中湯(桂枝湯下) 涼膈散(方祖)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 逍遙散(虛損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四獸飲(四君子湯下)芎歸鱉甲飲(四物湯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 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dú)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匱蜀漆散治牝瘧多寒。
蜀漆(即常山苗。) 云母(燒二晝夜。) 龍骨(熬。等分。)
上杵為散。發(fā)前以漿水調(diào)半錢。(即酸漿。漿水散下) 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fā)時服一錢匕。
按蜀漆性升。上涌頑痰最速。云母性溫。開發(fā)陰邪最猛。二味相需。較之常山、陽起石更捷。又恐涌泄太過。即以龍骨斂固其津。仍取龍性純陽。同氣相求。佐上藥以發(fā)越陰分伏匿之邪。則牝瘧之寒自已。與桂枝龍骨牡蠣湯、火逆湯之義不殊。其外臺牡蠣湯。用吐蠣、蜀漆、麻黃、甘草四味。藥雖異而功用則同。蓋蜀漆得云母。則溫散頑痰于內(nèi)。蜀漆得麻黃。則溫散寒邪于外。亦恐發(fā)泄太過。即以牡蠣收斂陰津。仍取其性入陰。有軟堅(jiān)散結(jié)之功也。用甘草者。令以協(xié)和中外。則胃氣有權(quán)。方得振祛邪作汗之力耳。
達(dá)原飲治疫瘧壯熱。多汗而渴。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白芍(一錢) 知母(二錢) 濃樸(一錢) 檳榔(二錢) 草果(一錢) 生姜(七片。) 大棗(一枚。擘)
水煎。發(fā)前熱服。溫覆取微汗?;騿栆咝俺醴改荚怯挚梢赃_(dá)原飲為主方。詳方中檳榔、草果、濃樸。俱屬清理腸胃之品。知母直瀉少陰邪熱。與募原何預(yù)而用之。答曰。募原雖附軀殼。貼近于里。為經(jīng)絡(luò)臟腑之交界。況濕土之邪。從竅而入。以類橫連。未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清理腸胃為先。非若傷寒傳次。表證未罷。誤用里藥。則有結(jié)胸傳里之變。即尚未離表。但須姜、棗。佐芩、芍、甘草以和解之。若見少陽陽明太陽。必兼柴胡、葛根、羌活以開泄之。
設(shè)里氣不通。勢必盤錯于中而內(nèi)陷。則加大黃以攻下之。又可專工瘟疫。歷治有年。故立此為初犯募原之主方。其殿后則有白虎、涼膈為鼎足之任。以此推原。其他變證。則三黃雙解、清熱解毒、人中黃丸等方。可默識其微。而用之必當(dāng)矣。余嘗以此治疫瘧、時瘧。靡不應(yīng)手獲效??偨枰苑纸庵型夂疅嶂T邪之力耳。
何首烏散治瘧積滯去后。寒熱不止。至夜尤甚。
生何首烏(五錢。碎) 青皮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生姜(七片) 大棗(三枚。擘)
水煎。露一宿。侵晨熱服。 多汗而渴。加知母、烏梅。虛人腹痛。加人參、濃樸、木香。
七寶飲治一切實(shí)瘧。服調(diào)理藥不止。
濃樸 常山(醋炒。) 檳榔 陳皮 青皮 草果(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一方。多半夏一錢。大棗一枚。)
常山飲治瘧發(fā)晡時。至夜數(shù)不止。脈實(shí)邪盛者。
常山(醋炒) 檳榔 青皮(炒) 甘草 當(dāng)歸(各一錢) 穿山甲( 八分。世本。作木通。) 黑豆(四十粒) 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
鱉甲煎丸(金匱) 治瘧母一切痞積。
鱉甲(炙。一兩二錢) 柴胡 芍藥 牡丹 蟲(熬) 烏扇(燒) 鼠婦(熬)蜣螂(熬。各四錢) 桂枝(千金。作桂心) 阿膠(各三錢) 黃芩 桃仁 干姜 大黃半夏 人參 濃樸 蜂房(炙。各二錢) 石韋(去毛) 紫葳(各二錢半) 葶藶瞿麥(各一錢半) 赤硝(一兩)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末煎為丸。如梧子大??招姆咄?。日三服。(千金。無鼠婦赤。硝。多海藻大戟)此方妙用。全在鱉甲之用灰淋酒。煮如膠漆。非但鱉甲消積。酒淋灰汁。亦善消積。較瘧母丸之用醋煮。功用百倍。
瘧母丸治瘧痞結(jié)于左脅硬痛。
青皮 桃仁 神曲 麥芽(各一兩。四味俱炒) 鱉甲(三兩) 山棱蓬術(shù) 海粉(即蛤粉。各五錢) 香附(二兩。五味俱醋煮) 紅花(三錢)
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招牡獪?。
白虎湯(方祖) 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下)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小柴胡湯下) 柴胡桂姜湯(小柴胡湯下)二陳湯(方祖) 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下) 人參養(yǎng)胃湯(平胃散下) 清脾飲(小柴胡湯下)補(bǔ)中益氣湯(保元湯下)人參實(shí)衛(wèi)湯(保元湯下)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 胃苓湯(平胃散下) 理中湯(方祖)小建中湯(桂枝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內(nèi)補(bǔ)當(dāng)歸建中湯(桂枝湯下) 涼膈散(方祖)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 逍遙散(虛損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四獸飲(四君子湯下)芎歸鱉甲飲(四物湯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 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