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周慎齋遺書》 腸風(fēng)

    腸風(fēng)泄瀉,血出于脾,濃樸丸。心火乘脾,血出于心,歸脾湯。因酒濕熱,黃芩湯加川黃連丸。內(nèi)傷勞碌,補中益氣湯加地榆。陰結(jié)下血,漸漸至多,腹痛不已,地榆湯。久風(fēng)入中,秦艽丸。久患腸風(fēng),十全大補湯。真腸風(fēng),風(fēng)入中而化火也,地榆、槐花對證之藥。腸風(fēng)下血不止,白芷、烏梅二味煎服,以肝藏血,脾統(tǒng)血也。

    濃樸丸

    濃樸 生姜(各四兩同搗,炒焦黃色) 白術(shù) 神曲 麥芽(各一兩)共末米糊丸,空心米湯下百丸。兼治五痔下血,永不再發(fā)。

    地榆湯

    地榆(四兩) 砂仁(七枚,炒) 甘草(三兩,半生半炙)共末,每服五錢,煎服。

    秦艽丸

    川芎(二兩) 白芍(四兩) 歸身(四兩) 香附(四兩醋炒) 秦艽(四兩) 槐花(四兩,炒) 蜜丸服。

    驗案

    一人患腸風(fēng),下血不止,頭目眩暈,三、四年不愈,皆云不治。予診脈,左手沉細(xì),右手豁大。此因內(nèi)傷寒涼太過,致陽不鼓,故左脈沉細(xì);血不歸絡(luò),火浮于中,故右脈豁大。用補中益氣湯十帖,再用荊芥四兩、川烏一兩,醋面糊丸,空心服愈。

    一婦年四十八,八月患痢,所服清涼消導(dǎo),以致脾胃受傷,血無所統(tǒng),日下數(shù)碗,或住一二日,遇有所觸,即下不止,至十月肌肉漸瘦。欲補血而脾胃寒冷,欲引血歸經(jīng),而血枯待盡。只宜溫養(yǎng)中氣,陽生陰長,用理中湯一二帖,后以補中益氣湯加防風(fēng)三分、炮姜八分

    一人大便去血盈盆,血來即暈,此飲食勞碌所傷。血脫補氣,用人參、炮姜、黃 各一錢、甘草七分,腹脹加白芍,水煎服。后用補中益氣湯調(diào)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