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國醫(yī)學通史》 三、兒科

    明代兒科學漸趨成熟,在兒科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較顯著的進展。兒科名家輩出,兒科著述豐富,人痘接種術發(fā)明和應用,以及對麻疹、驚風、疳積等疾病的防治積累了不少新的經驗。

    明代的兒科著作相當豐富,僅存世的就有30多種,著名的有萬全《幼樹發(fā)揮》2卷(1549)和《育嬰秘訣》(16世紀中期);薛鎧與薛已父子合著《保嬰撮要》20卷(1556)、王肯堂《幼科證治準繩》9卷(1602)等。當時痘疹流行,研究專著甚多,約有20多種,如汪機《痘治理辨》3卷(1531)、萬全《痘疹心法》12卷(1568)和《片玉痘疹》13卷等。此外,其他醫(yī)書中也有較多的兒科內容,如張介賓《景岳全書·小兒則》等。

    明代兒科學術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證治不斷發(fā)展的。如薛己繼承了錢乙五臟虛實辨證,又吸收金元張潔古等醫(yī)家的論說,加以總結、歸納,使原有理論進一步完善提高。在兒科理論上,萬全根據錢乙“五臟所主”說,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的觀點,對后世醫(yī)家探討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具有一定的意義。在治療上,萬全推祟李杲學說,重視調理脾胃;保護胃氣;提出“五臟以胃氣為本,賴其滋養(yǎng)……如五臟有病,或補或泄,慎勿犯胃氣”;這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而成的。

    小兒指紋診法是自唐發(fā)明后一直為兒科應用的獨特診法。至明代,《保嬰撮要》對這一診法作了進一步的研究,薛氏父子將小兒指紋概括為流球形、透關射指形、透關射甲形等13種,繪圖說明,并分別論述各種指紋的主證及其治療。多數醫(yī)家重視四診合參,對小兒則更強調形色望診。除了一般望診方法之外,在《全幼心鑒》、《古今醫(yī)統(tǒng)》、《嬰童類粹》、《片玉心書》等醫(yī)著中還載有顱囟望診法,通過望小兒顱囟的形狀來輔助診斷。

    在小兒病治療上,萬全贊同錢乙提出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論點,認為小兒氣血未定,易寒易熱,腸胃軟脆,易饑易飽。主張“調理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當攻補兼用,不可偏補偏攻。”尤其推崇李杲學說,重視調理脾胃,保護胃氣?!侗氪橐贩浅V匾暼槟笇雰荷眢w的影響,凡因乳母的體質、情緒、飲食、疾病等因素所引起的小兒病,必須同時治療乳母與嬰兒。薛氏還提出“藥從乳傳”的論點,認為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乳汁可以對小兒起治療作用。某些小兒病通過調治乳母的方法治愈,今已為現代醫(yī)學所證明。

    萬全在臨證中則非常重視小兒心理,常心身兼治。當時醫(yī)家已注意到社會、心理因素對小兒健康的影響,真是難能可貴。

    兒科病治療方法上,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外科手術、推拿等。明代太醫(yī)院設有按摩科,按摩術被應用于兒科疾病,并改稱“推拿”,出現了專門的小兒推拿專著,如陳氏《小兒按摩經》(收入《針灸大成》)、龔云林《小兒推拿秘旨》、周于蕃《小兒推拿秘訣》等,形成了小兒推拿獨特的理論體系。其中《小兒推拿秘訣》影響較大,書中將推拿多種多樣的手法歸納為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八法,頗得后世推崇。

    明代關于麻、痘、驚、疳等兒科疾病的證治水平較前人有所梴進步?!奥檎睢弊鳛椴∶钤绯霈F于明代。龔信《古今醫(yī)鑒》首次記載“麻疹”一詞,并詳細敘述了麻疹癥狀、并發(fā)癥、治法與預后、并從證候上與痘癥作了鑒別。王肯堂曾補訂《古今醫(yī)鑒》,他對麻疹與其他發(fā)熱性疾病作了鑒別:“痘癥與麻疹,發(fā)熱之初,多似傷寒。惟麻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掏眉目鼻面,此為異耳”,龔廷賢指出麻疹“黑陷及面目,胸腔稠密,咽喉攢纏者逆。發(fā)不出而喘者,即死”的不良預后(《萬病回春》卷7)。可見,明代醫(yī)家對麻疹的認識比前人更為深刻。其治療,經過歷代許多醫(yī)家的不斷探索,以解毒發(fā)表為麻疹的治療da法逐漸形成,使后世醫(yī)家臨證有所準繩。

    至明代中葉,對痘疹(天花)的預防有了新的突破,這就是人痘接種術的發(fā)明,并開始在臨床使用取得成功,已如前所述。至于已發(fā)痘疹的治療,明代兒科家多有研究,僅專著就有魏直《痘疹全書博愛心鑒》、汪機《痘治理辨》、翁仲仁《痘疹金鏡錄》、《痘疹雜證論》、孫一奎《痘疹心印》、萬全《痘疹心法》、《片玉痘疹》、朱惠明《痘疹傳心錄》、吳勉學《痘疹大全八種》、徐謙《仁端錄》等20多種,以及其他醫(yī)著也多涉痘疹證治,對天花的治療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萬全在研究痘瘡發(fā)病過程之后,提出痘瘡發(fā)病經歷生熱、見形、發(fā)起、成實、收靨、落痂6個階段,并分別給出治療方藥。治痘主張兼取錢乙涼解、陳文中溫補之長,“溫補涼瀉,各隨其宜”,并不偏執(zhí)一法,然以清熱解毒為常法,溫補扶正為變法,更符合臨床實踐。

    對驚風的證治,《古今醫(yī)鑒》提出驚、風、痰、熱為“驚風四證”,《幼科證治準繩》。提出“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為驚風的主癥?!八淖C八候”提綱擎領,對于認識驚風很有意義。萬全分析了急、慢驚風的病因,認為各有三種,并觀察到癱瘓、失語等驚風的后遺癥。其治療,萬氏在《幼科發(fā)揮》中介紹了家傳秘法:驚風熱甚之時,宜瀉肝膽之火,吐瀉不止,欲發(fā)慢驚風,宜補脾平肝。王肯堂從慢驚風中又分出慢脾風一證,治以生胃回陽為法。

    小兒疳證。宋《圣濟總錄》分24種,錢乙分五臟之疳論治。至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卷10簡述為“面黃肌肉瘦,齒焦發(fā)落”,如此執(zhí)簡馭繁,大大方便了臨床鑒別診斷,有較大實用價值。萬全認為“疳證雖有五臟之不同,其實皆脾胃之病也”。因而治療以健脾益腎、消積、殺蟲為da法。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