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證名。舌體卷縮,不能伸出。出《素問·脈要精微論》:“心臟搏堅(jiān)而長(zhǎng),當(dāng)病舌卷不能言?!币蛐盎馃嶙啤⒑爸敝谢蝻L(fēng)痰擾動(dòng)所致。《靈樞·經(jīng)脈》:“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薄夺t(yī)林繩墨》卷七:“因風(fēng)痰之所中,則舌卷而難言。……津液結(jié)(革卯),則舌卷而難伸。”《嵩崖尊生書》卷六:“舌卷,亦是傷寒見證,系足厥陰肝經(jīng),煩滿、消渴、譫妄,邪熱傳臟,宜下。無身熱、口渴、四肢厥冷過肘膝,為直中真寒病,急溫。直中少陰亦有舌卷囊縮者,急溫補(bǔ)?!弊C屬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