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見《癥因脈治》卷二。由暑氣入于腸胃,中氣不足所致。癥見頭眩目暗,嘔吐暴作,身熱惡寒,煩渴引飲,齒干唇焦,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濁澀短。脈多虛大而澀,或可見沉細、躁疾、伏脈。明·秦景明提出用家秘香薷飲、人參石膏湯、土藿香湯調益元散等方;亦可用重劑藿香正氣散煎服亦效。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見《癥因脈治》卷二。由暑氣入于腸胃,中氣不足所致。癥見頭眩目暗,嘔吐暴作,身熱惡寒,煩渴引飲,齒干唇焦,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濁澀短。脈多虛大而澀,或可見沉細、躁疾、伏脈。明·秦景明提出用家秘香薷飲、人參石膏湯、土藿香湯調益元散等方;亦可用重劑藿香正氣散煎服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