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因?qū)t花草過敏而引起之瘡瘍。見《中醫(yī)外科學講義》(上海中醫(yī)學院編),又名紫紅英瘡。多因稟性不耐,或因過食引致胃腸運化失調(diào)。濕熱內(nèi)蘊,兼感風熱與日光照射,郁結(jié)肌膚不去而發(fā)。多好發(fā)于顏面及手背等陽面,重者可累及頸項、四肢,往往作對稱者。瘡起時,局部突然焮紅腫脹,甚者則有瘀斑、水泡,或破潰糜爛,或壞死等。常伴有疼痛瘙癢,燒灼麻木,繃緊等感覺。治宜清熱涼血,消風解毒,內(nèi)服選用普濟消毒飲,外用蒲公英等煎湯進行冷濕敷貼。亦可用三黃洗劑外搽。破潰糜爛者,可涂青黛膏。類似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紅花草過敏癥。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因?qū)t花草過敏而引起之瘡瘍。見《中醫(yī)外科學講義》(上海中醫(yī)學院編),又名紫紅英瘡。多因稟性不耐,或因過食引致胃腸運化失調(diào)。濕熱內(nèi)蘊,兼感風熱與日光照射,郁結(jié)肌膚不去而發(fā)。多好發(fā)于顏面及手背等陽面,重者可累及頸項、四肢,往往作對稱者。瘡起時,局部突然焮紅腫脹,甚者則有瘀斑、水泡,或破潰糜爛,或壞死等。常伴有疼痛瘙癢,燒灼麻木,繃緊等感覺。治宜清熱涼血,消風解毒,內(nèi)服選用普濟消毒飲,外用蒲公英等煎湯進行冷濕敷貼。亦可用三黃洗劑外搽。破潰糜爛者,可涂青黛膏。類似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紅花草過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