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代醫(yī)學分科之一,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外科。早在唐代,太醫(yī)署就將醫(yī)科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瘡腫科主要負責跌打損傷、疔瘡腫瘍等方面疾病的醫(yī)療任務,因此,大致相當于現在外科(包括正骨、皮膚科)的醫(yī)療任務。宋之沿襲此制,但已專設正骨或金鏃等科,瘡腫科的醫(yī)療范圍相對縮小。到了明、清時期,正骨(或接骨)與金鏃各獨立成科,瘡腫科又改稱瘡瘍科。此時正骨和外科的部分功能轉移至正骨和金鏃科。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瘡腫科改稱外科。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習。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古代醫(yī)學分科之一,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外科。早在唐代,太醫(yī)署就將醫(yī)科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瘡腫科主要負責跌打損傷、疔瘡腫瘍等方面疾病的醫(yī)療任務,因此,大致相當于現在外科(包括正骨、皮膚科)的醫(yī)療任務。宋之沿襲此制,但已專設正骨或金鏃等科,瘡腫科的醫(yī)療范圍相對縮小。到了明、清時期,正骨(或接骨)與金鏃各獨立成科,瘡腫科又改稱瘡瘍科。此時正骨和外科的部分功能轉移至正骨和金鏃科。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瘡腫科改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