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組成】赤芍藥10g,川芎10g,桃仁10g(研泥),紅花10g,老蔥3g(切碎),鮮姜10g(切碎),紅棗7枚(去核),麝香0.15g(絹包)。
【用法】水煎,麝香后下,臨服時和入黃酒1杯。
【功用】活血通竅。
【原方主治】瘀阻頭面的頭痛昏暈,或耳聾年久,或頭發(fā)脫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風,以及婦人干血癆,小兒疳積而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等。
【眼科臨床應用】(1)血瘀頭眼疼痛。
(2)機械性眼外傷,眼瞼、球結膜、前房、眼底出血及視網膜振盪。伴組織水腫者,酌加琥珀末、車前子、茯苓、滑石等。
(3)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早期,屬氣血郁閉,脈絡阻塞者。
(4)可用于眶內假性腫瘤,配合軟堅及清熱解毒藥物,如穿山甲、皂角剌、三棱、莪術、金銀花、連翹等。
【方解】本方為治療頭面部瘀血的方劑。方中赤芍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消瘀。麝香通竅活血。老蔥、黃酒等香竄、通陽藥物,除有很好的活血止痛作用外,還能通利眼部玄府,解目系之郁閉,疏神光之通道。但臨床使用時,應以無熱象者為宜。
本方中麝香藥源較少,價值昂貴,臨床可用白芷或細辛代替,特別在治療外傷出血時更為適宜。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組成】赤芍藥10g,川芎10g,桃仁10g(研泥),紅花10g,老蔥3g(切碎),鮮姜10g(切碎),紅棗7枚(去核),麝香0.15g(絹包)。
【用法】水煎,麝香后下,臨服時和入黃酒1杯。
【功用】活血通竅。
【原方主治】瘀阻頭面的頭痛昏暈,或耳聾年久,或頭發(fā)脫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風,以及婦人干血癆,小兒疳積而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等。
【眼科臨床應用】(1)血瘀頭眼疼痛。
(2)機械性眼外傷,眼瞼、球結膜、前房、眼底出血及視網膜振盪。伴組織水腫者,酌加琥珀末、車前子、茯苓、滑石等。
(3)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早期,屬氣血郁閉,脈絡阻塞者。
(4)可用于眶內假性腫瘤,配合軟堅及清熱解毒藥物,如穿山甲、皂角剌、三棱、莪術、金銀花、連翹等。
【方解】本方為治療頭面部瘀血的方劑。方中赤芍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消瘀。麝香通竅活血。老蔥、黃酒等香竄、通陽藥物,除有很好的活血止痛作用外,還能通利眼部玄府,解目系之郁閉,疏神光之通道。但臨床使用時,應以無熱象者為宜。
本方中麝香藥源較少,價值昂貴,臨床可用白芷或細辛代替,特別在治療外傷出血時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