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一、心脫先兆
心脫主要病機為心氣暴脫,心主血脈,心肺又為宗氣之根,宗氣主推動血脈的運行,故心氣脫則必然局致宗氣無力,且必見虛里搏動應衣,脈象微弱的信號。臨床上心脫主要發(fā)生于心氣大虛之后,心氣大虛常見于大汗或亡血之后,因汗為心之液,心為血府,氣載于血,氣隨血脫之故。心脫先兆癥以大量出汗、汗出發(fā)涼及煩躁為信號。
阻截治則強心益氣,方用獨參湯(野臺參、生曬參)及生脈散加龍骨、牡蠣、山萸肉,心陽虛者加附子。心脫常見于現代醫(yī)學大汗后虛脫及出血性虛脫等急癥。
亡心陽為心脫重證,主要見證為面晦唇青,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脈細欲絕,等心陽衰竭證相當于西醫(yī)心功能不全。搶救原則為強心回陽,方用參附湯:人參、附子,并配合西醫(yī)手段急救。
心腑脫證
心之腑為小腸,小腸主泌別清濁,轉輸津液。小腸虛則泌別失職,水谷下趨而成泄瀉,特點為伴有小便不利。先兆證為小便短少,大便稀薄。
阻截治則益氣溫中,泌濁固腸,方用補中益氣湯合萆薢分清飲:黨參、黃芪、白術、升麻、柴胡、陳皮、萆薢、烏藥、益智仁、石菖蒲、車前子。
二、肺脫先兆
肺主氣、司呼吸,肺脫主要因于耗氣傷津所致。宗氣根源于心肺,積于胸中,宗氣的作用為“貫心脈而行呼吸”,肺脫必然累及于心引起宗氣外泄。此外,肺脫還常伴有腎虛,因腎為氣之根。臨床上,久嗽虛喘常為肺脫的病源。肺脫先兆信號為神疲乏力,呼吸氣短,繼而煩躁不安,面色青灰,脈浮大無根,甚則唇甲青紫,神識不清,呼吸呈嘆息樣(抽泣式),相當于現代醫(yī)學呼吸衰竭。
阻截治則益肺固脫,方宜參附湯:人參、附子,可加蛤蚧。
肺腑脫證
肺之腑為大腸,大腸為傳導之官,如大腸受損或虛寒,傳化過度而致脫證。大腸脫特點為魄門失約,肛門外脫,泄瀉次多并伴有矢氣頻頻。先兆信號為大便稀溏,肛門下墜,并有矢氣,食少乏力。
阻截治則為補肺益氣、固腑防脫,方用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炙甘草。如滑脫不止可合用四神丸: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補骨脂,或加龍骨、牡蠣、天竹黃。
三、肝脫先兆
肝主疏泄,從而調暢全身氣機,推動氣血津液的運行,又肝主升發(fā),振奮生機,故肝脫主要表現為疏泄無度,膽汁外傾,生機萎頹。相當于現代醫(yī)學肝功能衰竭,見于晚期肝癌、晚期肝硬化、藥物中毒等疾病,主要機制為肝細胞的嚴重損壞,導致肝功能衰弱。先兆信號為持續(xù)性黃疸加深和出血傾向,晚期以嘔惡煩躁、嗜睡為兇兆,嚴重時不醒人事,嘔血、衄血,汗冷肢厥,脈微弱欲絕,黃疸浸溢周身,尸臭漫幃,生命垂危。
阻截治則益氣解毒、扶正固脫,及茵陳術附湯:附子、茵陳、白術,回陽解毒化癍,并輔以三七止血化瘀。
肝腑脫證
肝之腑為膽,膽為“中精之府”,內藏精汁,膽倒為肝腑脫證。膽內蓄膽汁,如因外傷,膽病,致膽氣大傷,膽虛不攝則膽汁外傾,臨床出現面綠膚青,嘔吐苦汁,漸之形羸神憊,生命欲竭。因膽色青,膽主少陽春升之氣,膽氣升則十一臟皆升,膽氣敗降則諸臟告竭,故膽傾病人其先兆特點為面色逐漸發(fā)綠,精神萎靡,反應遲頓,形體漸為羸瘦。
阻截治則溫升膽氣,振奮生機,方宜升膽湯柴胡、白芍、茯苓、法夏、荷葉、甘草,陽虛酌加附子。
四、腎脫先兆
腎主藏精及主水液,腎又為氣化之根,司開闔,故腎脫則主要表現為腎精及水液的下趨無制,最終導致腎竭。如腎虛無制,不能約束水液的腎虛多尿,包括《金匱要略》下消:“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奔词悄I脫病證?,F代醫(yī)學的尿崩癥亦屬下消范疇,日久造成腎精內竭。再有,由于腎虛不能固攝,精液漏下,又稱精崩,婦女則帶下謂之白崩,皆屬于腎脫之范疇。腎脫導致腎精耗竭,下元虛憊,而成腎絕,所謂腎絕指腎精枯竭、臟腑衰敗。如《脈經·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曰:“病人腎絕,四日死……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逼湎日滋攸c為面黑,腰酸如折,因黑為腎色,腎精外脫故面呈黑色,腰為腎之腑,故腰酸欲折為腎虧衰竭的信號。
阻截治則益腎固脫,屬腎水泄脫的用固腎飲附子、山萸肉、熟地、上肉桂、茯苓、山藥、桑螵蛸,屬腎精泄脫的用固精湯實、生牡蠣,精崩、帶崩皆可用。
腎腑脫證
腎之腑為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保ā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膀胱不約則為遺溺。臨床上,小便失禁,遺溺不止,為膀胱腑脫證。其先兆癥為小腹下墜不能忍溺,為膀胱腑氣受損大虛之先兆。膀胱為腎之腑關,膀胱不約與腎虛有密切關系,膀胱腑脫根源于腎脫。
阻截治則宜固腎為主(昏迷引起的膀胱不禁又當別論)。此外,小兒膀胱不約還與脾肺虛衰有關,阻截治療應注意審證,偏于腎虛不約,方宜益腎固脬湯黃芪、桑螵蛸、豬膀胱一具,陽虛酌加附子、鹿茸。偏于肺虛無制,方用補肺固脬湯膀胱一具。
五、脾脫先兆
脾主運化,脾的運化轉輸是通過升清降濁來實現的,脾氣主升,故“升清”是脾運化的主要機制,脾又統(tǒng)血,五臟氣血賴脾以統(tǒng)攝。如脾受損,失于升清,統(tǒng)攝,則易導致脾脫。表現為清氣下泄、臟氣下垂,甚至下血、漏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脫急證為暴泄滑脫、便血、崩漏、涎溢……。其先兆信號皆有脾虛中氣不足,清氣下陷之證,如神疲乏力,頭暈面,食少泄瀉等。
阻截治則補氣防脫,其中,暴泄滑脫除根據原病的虛實寒熱辨證選方外,應用參芪龍牡以益氣防脫。其中,屬臟氣衰竭滑泄不禁的應予固泄湯肉豆蔻、蓮肉、生牡蠣、豬大腸一尺,陽虛酌加附子、炮姜;見唇紅、口干、脈細數為氣陰兩傷的信號,應急予生脈散;見煩躁、舌紅干、肢熱、氣粗為亡陰信號,則應予生脈散重用紅參;表情淡漠、舌淡白、肢厥、氣微又為亡陽兇兆,當急投參附,或予四逆生脈飲。至于便血脫證、崩漏脫證等,除應根據原病辨證處理外,應本著所漏之血不能速生,所脫之氣理當急固的原則,以益氣救脫,挽回生機為主要精神。
另外,脾脫,大、小腸脫皆有泄瀉,區(qū)別在于,小腸脫之泄常并發(fā)小便不利,多見于老年人;大腸脫泄瀉則常伴脫肛,一般見于小兒;脾脫泄瀉則常俱見血便,多見于體虛弱者。此外,大、小腸脫皆為腑脫,癥情稍輕,少頃刻之變,脾脫為臟脫,癥情危重,多有突然轉氣陰兩竭或亡陰亡陽之虞,臨證應多加注意。
胃腑脫證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胃降濁正常才能受納,胃腑脫證主要為降濁失常而上逆。如胃氣衰敗則易出現嘔吐脫證,其先兆見證為神疲無力,食少納差,脘痞惡心,面色白,脈沉無力,舌淡苔白等脾胃虛寒證。嘔吐雖少危急之變,但如嘔吐頻頻或劇烈嘔吐亦可導致氣絕陽亡,證見面青肢厥,氣微脈沉等兇兆,則應急投參附以救危脫。
阻截治則除治療原發(fā)病外,應注意溫胃益氣,方宜溫胃飲秫米。嘔吐重時方宜定嘔湯姜、白術、茯苓,重用人參、半夏,陽虛加附子寒甚加伏龍肝(灶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