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傷科按摩學》 四、腕月骨脫位

    腕關節(jié)的腕骨中月骨易脫位,且以月骨向掌側移位者最多見。

    【病因病理】

    月骨掌側寬、背側窄、呈楔形,近側凸、遠側凹、呈月牙形;月骨位于屈肌肌腱的后方,伸肌肌腱的前方,上為橈骨下端內半面,下為頭狀骨近端,左、右為舟骨與三角骨(舟骨位于月骨橈側,三角骨位于月骨尺側)。當?shù)箷r,手掌先著地,腕部強烈背伸,月骨受到橈骨下端和頭狀骨擠壓而向掌側移位(即形成前脫位)。前脫位后,遠側的半月凹關節(jié)面移向掌側,近側的半月凸關節(jié)面移向背側。由于暴力的大小不同,月骨脫位的程度和預后也有所差異。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本病有典型的外傷史。

    2.傷后腕部掌側疼痛、腫脹、隆起、腕關節(jié)活動受限制。

    3.由于脫位之月骨壓迫屈指肌腱,腕關節(jié)呈屈曲位,中指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時第3掌骨頭明顯凹陷,沿縱軸叩擊該掌骨頭,腕部有明顯疼痛。

    4.在腕骨掌面可觸及脫位之月骨,其背側正常月骨部位的凹陷加深,若正中神經受壓,可引起掌面橈側三個半手指麻木。

    5.X線檢查,正位片可顯示月骨由正常的近方形變成三角形,月骨凸面轉向頭狀骨,頭狀骨向近側輕度移位;側位片顯示月骨移位于腕關節(jié)掌面,月骨的凹面向掌側傾斜,凸面向背側。

    本病依據(jù)其典型的腕部伸手掌撐地的受傷史及臨床表現(xiàn),即可明確診斷。

    【手法治療】

    施整復手法前先用拇指按壓缺盆、極泉、拇指和中指對壓內關、外關穴,各零點五到一分鐘。亦可在月骨部注射百分之二普魯卡因八到十毫升局麻,而后施行下列手法使其復位。

    背伸過屈推頂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傷側前方,用一手固定其腕部,拇指頂住向掌側移位的月骨遠端,另手握拿拇指除外的其余四個手指,在牽引姿勢下,將腕關節(jié)極度背伸,使橈骨下端和頭狀骨的間隙增寬,握腕之手的拇指端用力推頂月骨遠端的同時,逐漸將腕關節(jié)過度掌屈,月骨脫位即可整復。

    【注意事項】

    1.月骨脫位經手法整復后,用塑形夾板或短臂石膏,將腕部固定于掌屈三十度到四十度位,1周后改為中立位;固定期間手指應做屈曲及伸直活動,2周后開始作腕部功能鍛煉及輕手法按摩治療,并可辯證使用中藥內服及熏洗腕部。

    2.腕部舟狀骨骨折有明顯移位者,應考慮有伴隨月骨脫位。月骨脫位按上方手法復位后,舟狀骨移位有隨之糾正。

    3.注意局部保暖,3周內勿用冷水洗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