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升麻散治疹 未出,疑貳之間,身熱與傷寒溫疫相似,及瘡子已出發(fā)熱,并可服之方。
升麻 芍藥 葛根(銼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每二歲兒,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以時,日三夜一服。
白虎湯治痘 麩疹斑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熱,并溫?zé)岵?,中暑氣,煩躁熱渴方?/p>
石膏(四兩) 知母(一兩半,銼) 甘草(炙,三兩) 人參(半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小兒減半服。春冬秋寒有證亦服,但加棗煎,并乳母亦令服之。
紫草散(閻氏名四圣散) 治伏熱在胃經(jīng),暴發(fā)痘 瘡疹,一切惡候,出不快,小便赤澀,心腹脹滿方。
紫草(去苗,一兩) 甘草(生用) 木通(去根節(jié)銼) 枳殼(去穣麩炒) 黃 (炙銼,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無時。閻氏治瘡疹出不快,及倒 ,四圣散即此方也。然既名四圣散,何以有五味,疑黃 當(dāng)注云虛者加入。
附錢氏紫草散發(fā)斑疹。
釣藤鉤子 紫草茸(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匙,或五分、一錢,溫酒調(diào)下,無時。
又附閻氏方藍(lán)根散治瘡疹出不快及倒 。
板藍(lán)根(一兩) 甘草(三錢,銼)
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兩點,同溫酒少許,食后同調(diào)下,二方無證勿服。
抱龍丸治一切風(fēng)熱,中暑,驚悸,瘡疹欲出,多睡,咳嗽,涎盛,面赤,手足冷,發(fā)溫壯,睡中驚,搐搦不寧,脈洪數(shù),頭痛嘔吐,小便赤黃方。
天南星(銼開,里白者生為末,臘月內(nèi)取黃牛膽汁和為劑,卻入膽內(nèi)陰干,再為末,半斤) 天竺黃(二兩,別研) 朱砂(二錢,研水飛) 雄黃(半兩,研水飛) 麝香當(dāng)門子(一錢,別研) 牛黃(一字,別研)
上同研極細(xì)末,甘草水和丸,芡實大,窨干,竹葉或薄荷湯化下一丸,不拘時候。一方不用牛黃。
救生散治瘡疹膿 、惡候危困、陷下黑色方。
豬血(臘月內(nèi)以新瓦罐子盛,掛于屋棟上,陰干取末一兩)馬牙硝(一兩,研) 硼砂(研)朱砂(研水飛) 牛黃(研) 龍腦(研) 麝香(一錢,別研)
上研極細(xì),每二歲兒取一錢,新汲水調(diào)下,大便下惡物,瘡 紅色為度,不過再服,神驗無比。
牛李膏(錢氏云∶一名必勝膏) 治瘡疹痘 惡候見于皮膚下不出,或出而不長,及黑紫內(nèi)陷,服之即順,救危急候。愚小年病此,危惡殆極,父母已不忍視,遇今太醫(yī)丞錢公乙下此藥得安,因懇求真法。然此方得于世甚久,惟于收時不知早晚,故無全效。今并收時載之,學(xué)人宜根據(jù)此方。
牛李子(一名烏罡子,一名楮李子,一名牛消子,一名鼠李子,一名禾鐮子)好生道旁田畔,過秋結(jié)實成穗,垂葉間,味甘可食,色黑多汁。九月后采取,研細(xì),絹濾汁不以多少,于銀石器中熬成膏,可丸。每膏二兩,好麝香半錢,細(xì)研和入。
上每二歲兒服一丸,如桐子大,漿水煎杏膠湯化下。如瘡 紫黑內(nèi)陷者不過再服,當(dāng)下惡血及魚子相似;其已黑陷于皮下者,即紅大而出,神驗。
玳瑁散治瘡疹熱毒內(nèi)攻,紫黑色,出不快方。
生玳瑁甲(水磨濃汁一合, 豬心一丸,從中取血一皂子大,同研),上以紫草嫩茸,濃汁煎湯調(diào),都作一服。
利毒丸治瘡疹欲出前,胃熱發(fā)溫壯,氣粗腹?jié)M,大小便赤澀,睡中煩渴,口舌干,手足微冷,多睡,時嗽涎實,脈沉大滑數(shù),便宜服之方。
大黃(半兩) 黃芩(去心) 青黛(各一錢) 膩粉(炒,一錢) 檳榔 生牽牛(取末,各一錢五分) 大青(一錢) 龍腦(研) 朱砂(研飛,各五分)
上杵研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每二歲兒服八丸,生姜蜜水下,不動再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如圣湯治咽喉一切疼痛,及瘡疹毒攻咽喉,腫痛有瘡,不能下乳食方。
桔梗(銼) 甘草(生用) 惡實(微炒,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半兩)
上為細(xì)末,每二歲兒,服一錢,沸湯點,時時呷服,不以時。
甘露飲解胃熱及瘡疹已發(fā),余熱溫壯,齦齒宣腫牙痛,不能嚼物,饑而不欲食,煩熱,身面黃,及病瘡 ,乳母俱可服之方。
生干地黃(切焙) 熟干地黃(切焙)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去毛) 黃芩(去心) 石斛(去根苗銼) 甘草(炙銼) 枳殼(去穣麩炒) 山茵陳葉(去土,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候,量力與服。
蘇恭紫雪治大人小兒一切熱毒,胃熱發(fā)斑,消痘 麩疹,及傷寒熱入胃發(fā)斑,并小兒驚癇涎厥,走馬急疳,熱疳,疳黃,疳瘦,喉痹腫痛,及瘡疹毒攻咽喉,水漿不下方。
黃金(百兩) 寒水石(三斤) 石膏(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犀角屑(五兩) 羚羊角屑(五兩) 玄參(一斤) 沉香(五兩) 青木香(五兩) 丁子香(一兩) 甘草(八兩) 升麻一升(皆 咀)
上以水五斗,煮金至三斗,去金不用,入諸藥,再煎至一斗,濾去滓,投硝石四升,芒硝亦可用,樸硝精者十斤,投汁中,微火煎,以柳木篦攪勿停手,候欲凝入木盆中,更下研朱砂真麝香各三兩,急攪勻,候冷貯于密器中,勿令見風(fēng),每服一錢,溫水化下,小兒半錢一字,咽喉危急病,捻少許,干咽之立效。
附∶藥味分兩悉照《外臺秘要》蘇恭紫雪方更正。
徐洄溪曰∶方中黃金百兩,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炒。邪火毒火穿經(jīng)入臟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調(diào)肝散敗肝藏邪熱,解散斑疹余毒,服之瘡疹不入眼目方。
犀角屑(一分) 草龍膽(半錢) 黃 (半兩,銼炙) 大黃(一分,炒過) 桑白皮(一分,炙) 釣藤鉤子(一分) 麻黃(一分,去根節(jié)) 石膏(別研) 栝蔞實(各半兩,去穣皮) 甘草(一分,炙)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不以時候。
護目膏治疹痘出后,即須愛護面目,勿令沾染。欲用胡荽酒噴時,先以此藥涂面上,然后方可以胡荽酒噴四肢。大人小兒有此,悉宜用之方。
黃柏(一兩,去皮銼) 綠豆(一兩半,揀凈) 甘草(四兩,生銼)
上為細(xì)末,以生油調(diào)為膏,從耳前眼眶并濃涂目三五遍。上涂面后,可用胡荽酒微噴,勿噴面也。早用此方涂面即面上不生疹痘,如用此方涂遲,縱出亦少。
胡荽酒治斑痘麻疹,欲令速出,宜用此方。
胡荽(四兩)
上細(xì)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頂已下噴背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頭面。(仍將滓焙干,紅絹袋子盛,縫合令乳母及兒佩帶,余酒與乳母飲之)
牛黃散治瘡疹陽毒入胃,便血日夜無節(jié)度,腹痛啼哭方。
川郁金(一兩) 西牛黃(一錢)
上研為末,每二歲兒服半錢,以漿水半盞,煎至三分,和滓溫服,大小以此增減之。
蛇蛻散治斑疹入眼,翳膜侵睛,成珠子方。
馬屁勃(一兩) 皂莢子(二十七個) 蛇蛻皮(全者一條)
上入小罐子內(nèi),鹽泥固濟,燒不得出煙,存性研為細(xì)末,溫水(閻氏用溫酒)調(diào)下一錢,食后服。
真珠散治斑 瘡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方。
栝蔞根(一兩) 蛇蛻皮(四錢一條,全炙)
上為末,用羊子肝一枚,批開去筋膜,摻入藥二錢,用麻縷纏定,以米泔內(nèi)煮熟,任意與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為丸,如黃米大,以生米泔下十丸,乳頭上與亦可,日三服。(兒小未能食肝,與乳母食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