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jié)黃膽。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陰干。
今處處有,似蓬蒿而葉緊細。莖,冬不死,春又生。惟入治黃膽用。《仙經(jīng)》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是誤爾。(《大觀》卷七,《政和》一八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