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銀海精微》 患眼頭痛

    患眼頭痛圖(圖缺)

    問曰∶人之患眼,偏正頭痛者何也?答曰∶風毒甚也。頭風在右者屬痰屬熱,用蒼術、半夏,熱用酒制黃芩;在左屬風及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虛者用芎、歸、芍藥、酒制黃柏,此三癥看而用之有驗。治法∶痛甚者酒調(diào)散表之;熱痛者,石膏散、清空散、川芎茶調(diào)散;冷痛者酒調(diào)散、川芎散、神清散主之;風毒作痛,菊花散、如神散主之,不必點丹。

    酒調(diào)散(下桑螵蛸的)

    灸穴

    百會一穴 神 四穴 臨泣二穴 聽會二穴 耳尖二穴 風池二穴 光明二穴 太陽二穴 率骨二穴定發(fā)際并點各穴法則(南筠參入。偏則,灸一邊痛處)∶前眉心平以墨點記;以草比同身寸三寸,自眉心比至草盡處是前發(fā)際,亦以墨點記;又大杼骨上一點,以前草三寸盡處,亦點記,是后發(fā)際;又將草自前發(fā)際比至后發(fā)際,平折摘去一節(jié),又將草均分作六折,摘一折止存五折,以此草,自前發(fā)際比至草盡處,是百會穴;又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乃神 穴也。

    灸耳尖穴(即率骨穴) 將耳折轉,尖上比寸半,盡處是率骨穴(考過同)。

    臨泣穴 以瞳仁對眉尖上點為記,以草自點,比上三寸半是臨泣穴。

    光明穴 對瞳仁上眉中,是光明穴。

    攢竹穴 眉頭兩陷中,是攢竹穴。

    睛明穴 在目內(nèi)大 外畔肉上,陷宛中。

    頰車穴 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風池穴 在后發(fā)際,陷中。

    肝 穴 在第九骨下,各開寸半。

    天府穴 在胸兩腋下,三寸宛宛中。

    聽會穴 在耳下前陷中,開口取之。

    耳門穴 在上耳前起肉,當耳缺。

    魚尾穴 在 橫紋盡處。

    太陽穴 在外 五分,是。

    石膏散

    石膏(五錢) 麻黃(一兩) 何首烏(五錢) 干葛(八錢)

    上用水煎,食后服。

    清空散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炒) 防風(去蘆) 甘草(炙) 羌活(各一兩) 梔子(兩半)黃芩(炒一半,酒制一半,三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內(nèi)入茶少許調(diào)如膏,臨臥抹口內(nèi),少用白湯下。如頭疼每服加細辛二錢。如太陰脈緩有疾,名痰厥頭疼,加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半夏(一兩五錢)。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fā)熱惡寒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服白虎湯加香白芷。

    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甘草 加香白芷

    上各等分,入粳米三十粒,水煎服。

    川芎茶調(diào)散治諸風上攻頭目、偏正頭痛、熱頭風。

    薄荷(八錢) 防風(一兩五錢) 細辛(一兩) 羌活 白芷 甘草(各二兩) 川芎 荊芥(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蔥白茶調(diào)湯溫服。常服清頭目。

    芎 散治冷頭風。

    石膏(二錢五分) 草烏(一分五厘) 芎 (二分) 薄荷(二分) 白附子(二分) 甘草(一分)白芷(三分) 細辛(一分) 仙靈脾(二分)

    神清散治冷頭風。

    枳殼 白芷 石膏 甘草 細辛 麻黃

    菊花散

    如圣散

    白芷 川烏 防風(各一兩) 細辛(二分半) 雄黃(二分) 草烏(炮過去皮,兩頭尖)

    上為末,溫酒調(diào)下,二日服一次。

    通頂散治一切頭風。

    川芎 白芷 谷精草 藜蘆 防風 薄荷 牙皂 蔓荊子 細辛 蒲黃

    上為末,口含水 之,吹入鼻內(nèi)亦可。

    雄黃丸治偏正頭痛。

    全蝎 雄黃(各二錢) 盆硝(一錢五分) 乳香 沒藥(各二錢) 薄荷 川芎(各一錢) 冰片(一分)

    上為末,口 水搐,吹鼻內(nèi),日二次。

    貼諸般疼痛眼方

    赤芍、蒲黃與郁金,芙蓉研末拌均勻,朱缺土螺緊姜汁,若然常痛只擦睛。痛甚,加白芷、南星、無名異。

    血見熱,久不開,加生川烏等分為末,熱水調(diào)搽眼眶四圍干了再換。

    羌活除風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