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幼科》 吐逆

    作者: 王肯堂

    胃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內(nèi)而不出,如初發(fā)熱有吐逆之證,此火邪犯胃,其氣上逆,治之則易,若自出現(xiàn)以至收靨有是證者,乃瘡集于咽門,攻于胃脘,吞咽不利,治之則難。由于不知預(yù)解咽喉之法,漸變?yōu)槭б魡芩豢删纫?。初虞世云∶痘瘡?fù)履妫瑹o痰益黃散(脾)。有痰二陳湯(大科痰飲),或橘皮半夏湯。不止者加丁香(胃寒者、宜之,胃熱、宜加蘆根茅根枇杷葉黃連)。若吐而瀉者,亦宜益黃散及陳氏木香散、異功散。

    吐而身熱煩渴,腹?jié)M喘,大小便澀,面赤者,當(dāng)利小便。不瘥者,宣風(fēng)散下之(痘發(fā)熱)?!惭Α城白C,若手足并冷,渴飲熱湯,或腹作痛,中氣虛寒也,宜用益黃散。手足不冷,吐逆痰涎,中氣虛弱也,宜用橘皮半夏湯。手足并熱,熱毒壅滯也,宜用導(dǎo)赤散??诟桑嬋椴粡?,胃經(jīng)氣熱也,宜用竹茹湯。吐逆不乳,或吐乳酸穢,此脾氣虛而乳食停滯也,宜枳術(shù)丸。如初發(fā)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茱連散主之。

    茱連散

    黃連(半兩) 吳茱萸(二錢)

    上二味,同炒,研細(xì)末。每服半錢,生姜湯調(diào)服。

    橘皮湯

    橘皮(半留白,半去白,炒,二錢) 半夏(一錢) 白茯苓(一錢半)

    上銼細(xì)。加生姜五分,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橘皮湯治嘔吐不止,飲食不入。

    陳皮 生姜(各一錢) 人參(五分)

    上,水煎,作三四次服之。

    橘皮半夏湯

    橘皮 半夏(等分)

    上,每服三錢,姜棗水煎。

    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

    如因傷食而嘔吐者,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

    如無上證而嘔噦者,人以胃氣為本,胃者土也,土敗則木來侮之,今木挾相火之勢,上乘乎胃,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上出于賁門胃上口也,微則干嘔,甚則噦,土敗之象也。《太素》曰∶弦絕者其聲嘶敗,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短針無取,毒藥無攻,謂不治也。

    附方

    丁香煮散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 紅豆 甘草 干姜 青皮 川烏(去皮) 陳皮 良姜 胡椒 益智(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生姜三片,煎六分,加鹽一捏,不拘時(shí)服。

    加味鼠粘子散治咽中有瘡,作嘔。

    桔梗 射干 山豆根 防風(fēng) 干葛 陳皮 荊芥 連翹水煎,細(xì)細(xì)呷之。

    燈心竹葉湯治干嘔。

    竹葉(三十片) 燈心(三十根)

    水煎服。

    秘方治嘔吐并吐瀉不止,水谷不納者,速效。

    用多年灶心赤色土,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小兒只一錢。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