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肝為風木主生風,形證昭然在目中,
雖然瀉之無用補,少陽生氣與春同。
肝者,足厥陰風木也。木生風,故主風。錢氏云:肝主風,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頓悶、項急,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nèi)生,此肝病之證也。肝之竅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風,則目連札,肝有熱,則目直視,肝疳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又肝主筋,肝病則筋急,為項強,為搐搦牽引。肝主怒,病則性急大叫,哭甚則卵腫,俗呼氣卵是也。肝在下焦,熱則大小便難。肝藏魂,肝熱,手尋衣領(lǐng)及亂捻物,甚則撮空摸床,此喪魂之病也。
肝病錢氏有瀉青丸一方而無補者,謂其氣有余也。然肝乃少陽之氣,所以養(yǎng)生者也,肝無病固不可瀉以伐生氣,亦不可補以助長也。
肝膽原來從火治,木中有火無人識,
水不能勝號龍雷,惟有甘溫差可制。
肝膽之病從火治者,木中原有火。燧人氏傳云:知空有火,麗木則明,此其驗也。肝膽之火水不能滅,寒不能勝,又謂龍雷之火。惟甘溫之劑,如人參、甘草之類,可以制之也。故曰:甘能瀉火也?!秲?nèi)經(jīng)》曰:辛以散之,如川芎、防風之類。又曰:辛甘發(fā)散為陽,以辛甘之藥,合而用之,所謂火郁則發(fā)之。此肝病之大略也。
肝熱以瀉青丸,當歸蘆③薈丸瀉之。肝實同法。肝虛以六味地黃丸補之。肝乃腎之子,虛則補其母也。肝寒以溫膽湯及吳茱萸、生姜之類。
兒病,目視物不轉(zhuǎn)睛者,或斜視不轉(zhuǎn)者,或目合不開,或目開不合,或哭無淚,或不哭淚自出者,皆肝絕也。
②肺:原作“肝”,據(jù)忠信堂本改。
③蘆:據(jù)下文及藥物組成,當作“龍”。
瀉青丸:治肝熱急驚搐搦。錢氏云:氣溫則內(nèi)生,氣熱則外生,謂口中之氣也。此方治氣熱外生急搐之癥。
羌活、大黃(包煨)、川芎、山梔子仁、膽草、當歸、防風,各等分。
煉蜜為丸,雞頭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當歸龍薈丸: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fā)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wèi)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瘈,胸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田詈罵驚駭,火熱等癥。錢氏云:氣溫則內(nèi)生驚搐者,此方主之。
當歸、龍膽草、大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溫青黛,各半兩。木香一錢,麝香五分。
蜜丸,如小豆大,姜湯下,每二三十丸。
六味地黃丸:見后腎臟。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多驚,亦治水氣怔悸。
半夏(制)、枳殼(制)、白茯苓,各一兩。橘紅一兩半。甘草(炙),五錢。
銼,和勻,每服三錢半,姜七片,棗三枚,刮竹青一塊,如錢大,水煎服?;蚣又七h志尤妙。
不睡者,膽寒也,加酸棗仁,炒。若喜睡者,膽熱也,酸棗仁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