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臂癰門主論

    作者: 顧世澄

    《玄機》云∶在臂外為癰,在臂內為魚肚發(fā),在臂上節(jié)腫連肩 ,為臂風毒。

    王肯堂曰∶兩臂肘起至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發(fā)癰癤,此處雖實,奈連大小筋骨,舉動不便,垂手多墜疼,如膿深沉澈骨,即傷筋脈,拳縮不舒,搐搦,宜急用緩慢筋脈藥餌治之。(《準繩》)

    申斗垣曰∶臂癰毒,乃心腎二經,通于五指,毒瓦斯流走成串漏。(《啟玄》)

    《心法》曰∶魚肚發(fā)生于 部之后垂肉處, 腫赤色,屬心經青靈穴。由火毒凝結而成。

    陳遠公曰∶人臂上忽然生瘡,變成癰疽者,亦陰癰也。雖比頭面對口肩背稍輕,然治不得法,亦能殺人,故須辨陰陽治之。大約痛者陽證,癢者陰證。如陽證用三星湯一二劑,便可立消;若陰證此方又不可用,必大補氣血,佐以消痰化毒,始可奏功。勿以手足非心腹之疾,不須補虛也。夫陰主靜,而手則至動者也,至動生陰癰,則動變靜矣,反常之道也,可不畏乎!況動變靜,又趨陰之道也。陽趨于陰,非生近于死乎?欲陽返陰易,欲陰返陽難,誰謂手癰而小視之哉?消癰還陽丹∶人參、花粉、生甘草各三錢,白術、生黃 各一兩,肉桂、乳香末各一錢,金銀花二兩,當歸五錢,水煎服。一劑癢變?yōu)橥匆?,二劑疼止,三劑全消。(《冰鑒》。按∶此方與七圣湯相同,而意氣與所主各異也。七圣湯治已潰之劑,此湯乃治未潰之方。蓋已潰者,以生肉為先;未潰者,以護肌為主。所以七圣湯中無乳香末、天花粉二味,此方用乳香末、天花粉,攻中有擁衛(wèi)之功耳)

    臂風毒(圖缺)

    胡公弼曰∶臂癰有因遠行涉水,途路或冒風雨寒濕,飲食不節(jié),亦能患此,所受稍輕,治以防風除濕丸主之。(《青囊》)

    馮魯瞻曰∶臂癰者,前 屬手陽明經,后屬手太陽經,外 屬手少陽經,內 屬手厥陰經,內之前 屬手太陰經,內之后屬手少陰經。總緣經絡熱郁,風邪外干,氣血有乖而生也。當分經絡,以用本經之藥為引,行其氣血自愈。(《錦囊》)

    李東垣曰∶臂(自肘至腕曰臂。)外側屬三陽,臂里屬三陰,俱由營衛(wèi)不周,感受風邪,逆于肉里而成也。已潰若拳縮而不能舒,疼痛澈骨者,乃潰深傷脈也,屬逆。

    李東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經藥乃驗。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前 痛者,屬陽明,以升麻、干葛、白芷行之;后 痛者,屬太陽,以本、羌活行之;外 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 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 痛者,屬太陰,升麻、白芷行之;內后 痛者,屬少陰,細辛、獨活行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