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油
一名長生果。福清縣志∶出外國,昔年無之,蔓生園中,花謝時,其中心有絲垂入地結(jié)實(shí),故名。一房可二、三粒,炒食味甚香美??滴醭跄?,僧應(yīng)元往扶桑覓種寄回,亦可壓油。今閩省產(chǎn)者出興化為第一,名黃土,味甜而粒滿;出臺灣,名白土,味澀而粒細(xì),其油煎之不熟,食之令人瀉,一名土豆。匯書近時有一種名落生花者,莖葉俱類豆,其花亦似豆花而色黃,枝上不結(jié)實(shí),其花落地即結(jié)實(shí)于泥土中,亦奇物也。實(shí)亦似豆莢而稍堅(jiān)硬,炒熟食之,作松子之味,此種皆自閩中來。物理小識∶番豆名落花生,土露子,二、三月種之,一畦不過數(shù)子。行枝如蕹菜虎耳藤,橫枝取土壓之,藤上開花,絲落土成實(shí),冬后掘土取之。殼有紋豆,黃白色,炒熟甘香似松子味。又云,番豆花透空入土結(jié)豆,當(dāng)通潤臟腑。酉陽雜俎∶又有一種形如香芋,蔓生,藝者架小棚使蔓之,花開亦落土,結(jié)子如香芋,亦名花生?;ㄧR∶落花生一名香芋。引藤蔓而生,葉椏,開小白花,花落于地,根即生實(shí),連絲牽引,土中累累不斷,冬盡掘取煮食,香甜可口,南浙多產(chǎn)之。萬歷仙居縣志∶落花生原出福建,近得其種植之。嶺南隨筆∶花與葉不相見,為換錦花;莢與蒂不相見,為落花生。
種法∶以沙壓橫枝則蔓生,花不生莢,其莢別在根莖間,亦稱落花生。逢原云∶長生果產(chǎn)閩地,花落土中即生,從古無此,近始有之。味甘氣香,能健脾胃,飲食難消運(yùn)者宜之?;蛟?,與黃瓜相反,予曾二者并食,未蒙其害,因表出之。花生殼,韓柳生云,焙研極細(xì)末,著人身體,沾肉即生奇癢。敏按∶劉啟堂經(jīng)驗(yàn)秘方∶長生果一名落花生,又名落地生,不可與黃熟瓜同吃,吃則立死。黃熟瓜即香瓜,非長而白色可以腌吃之黃瓜也,始知俗傳之誤。雨蓑翁食物便覽∶香芋一名落花生,久服多男。
多食治翻胃。然其性能動火生痰,常人只宜少吃。從新云∶辛甘而香,潤肺補(bǔ)脾,和平可貴。食物宜忌云∶性平,味甘,舒脾;廣志云∶暖胃;藥性考云∶生研用,下痰;炒熟用,開胃醒脾滑腸。干嗽者宜餐,滋燥潤火。
按∶落花生,乃花謝落土,感土氣而成實(shí),故有入脾和胃之功,又能通肺氣。曾見興化令王翁一子,酷嗜此物,后患軟癱,豈非動火生痰之明驗(yàn)歟。近見人以花生入糖湯煮,浸醬油入素供,更為生痰,老人尤不宜多食。
俞友梁有烏須簡便方,止用落花生凈肉,炒極焦黑,研極細(xì),捻須,一、二日后,色黑如漆。
四日兩頭瘧,(即三陰瘧。)安定臣云∶昔曾患此,諸方莫療,有人教服炒熟花生,每日食一、二兩,不半月而愈。
玉神庵尼清慧言,花生人云服之生痰,有一大家婦咳嗽痰多,醫(yī)束手不治,庵尼云上勸服花生,每日食二、三兩,漸覺稀少,不半年,服花生二十余斤,咳嗽與痰喘皆除,想亦從治之法也。童鹿言,花生本有滌痰之功,予家凡患咳嗽,止用生花生去殼膜,取凈肉沖湯服,咳嗽自安,豈非化痰之功,善于瓜蔞、貝母。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又凡被馬踢傷者,忌服花生,服之瘡愈增痛。
花生油一名果油,色白,甘平氣腥,滑腸下積,膩膈生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