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芩半夏生姜湯
治膽腑咳嘔苦水若膽汁。
黃芩生姜(各一錢)甘草(炙)芍藥(各六分)大棗(二個)半夏(一錢五分)上,水煎服。
甘桔湯
治心臟咳,咳而喉中如梗,甚則咽腫喉痹。
粉草苦梗(各一錢)上,水煎,食后服。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咳,咳而失氣。
芍藥甘草(炙,各一錢)上,水煎服。
升麻湯
治脾臟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涎。(方見傷寒)
烏梅丸
治胃府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烏梅(三十個)細辛附子(制)桂枝人參黃柏(各六錢)干姜黃連(各一兩)當歸蜀椒(各四兩)上為末,用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大腸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禹余糧(各二兩,并打碎)上每服二錢,水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腎臟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上,每服一錢,水煎。
茯苓甘草湯
治膀胱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桂枝(二錢半)生姜(五大片)上,每服二錢,水煎。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芩半夏生姜湯
治膽腑咳嘔苦水若膽汁。
黃芩生姜(各一錢)甘草(炙)芍藥(各六分)大棗(二個)半夏(一錢五分)上,水煎服。
甘桔湯
治心臟咳,咳而喉中如梗,甚則咽腫喉痹。
粉草苦梗(各一錢)上,水煎,食后服。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咳,咳而失氣。
芍藥甘草(炙,各一錢)上,水煎服。
升麻湯
治脾臟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涎。(方見傷寒)
烏梅丸
治胃府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烏梅(三十個)細辛附子(制)桂枝人參黃柏(各六錢)干姜黃連(各一兩)當歸蜀椒(各四兩)上為末,用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大腸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禹余糧(各二兩,并打碎)上每服二錢,水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腎臟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上,每服一錢,水煎。
茯苓甘草湯
治膀胱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桂枝(二錢半)生姜(五大片)上,每服二錢,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