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腎主虛無實.地黃丸主之.
唯瘡疹腎實則黑陷.此非錢氏之語.乃記者之誤焉而不詳者也.以啟后人之疑.有瀉腎.如百祥丸之類.有補腎瀉腎之論.令兒夭折.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蓋人之一身.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髓.五臟之有腎.猶四時之有冬也.瘡疹之毒.乃自骨髓出現(xiàn)于筋肉血脈皮膚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發(fā)散而為春之生.夏之長.秋之收也.變黑歸腎則不能發(fā)散于外.而反陷于內.此腎中真氣之虛.邪氣之實.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瀉腎中之邪氣.非瀉腎之真氣也.況腎中之水.潤澤光壯.由津液之充滿也.瘡疹黑陷者.正腎主虛.水不勝火.津良法.詳見痘疹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