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腹大,身盡腫,皮濃,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水病下為 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夫腫滿之證,悉由脾胃之虛也。脾土喜燥而惡濕。因中氣素弱,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乘之,而脾愈不運,則乳食凝而不化,停積于中,而腫滿作焉。治腫者,當以脾胃為本,而以浮腫為標,斯庶幾矣。若以消伐克削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
治腫當分上下,經曰∶面腫者風,足腫者濕。凡腫自下而起者,皆因于風,其治在肺,宜發(fā)散之,參蘇飲合五皮湯。腫自下而起者,因于腎虛水泛,或因于脾氣受濕,宜滲利之。故仲景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檳榔。
一身盡腫者,或胎稟不足,卒冒風寒,或因瘧痢脾虛,皆能作腫。輕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當與末條參考。
凡小兒之腫在表者,頭痛身熱,此風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黃、葛根、蘇葉、杏仁以發(fā)之。若身無熱,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氣化,小便利而腫消矣。
陽水腫,身熱,大便秘,小便赤澀,煩躁口渴,以五皮湯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陰水腫,身不熱,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調,平胃散加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腫證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歸于腹者不可治。
若小兒元氣本虛,復遇大病之后,而渾身浮腫,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滑泄,不思飲食。此陰寒之極,脾胃將絕,治腫之方俱不可用,惟以四君子湯加青化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見其腫,不知元氣之竭絕,而猶消導利水,復以舟車、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奪之者。此殺人之事,慎之戒之!
【入方】
參蘇飲方見卷三咳嗽門。
五皮湯方見卷二傷濕門。
五苓散方見卷二傷暑門。
胃苓丸方見卷二傷濕門。
加味胃苓丸即胃苓丸本方加后藥。
頭面腫初起,略加麻黃;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黃赤加木通;身腫加五加皮;腹脹加砂仁、白蔻、丁香、枳殼;腳冷不溫加附子、上青桂、防己。
平胃散方見卷三瘧疾門。
加味四君子湯治脾敗胃傷,陰寒作腫,多服自消。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上青桂(八分) 黑炮姜(一錢) 西砂仁(一錢)白豆蔻(一錢) 公丁香(三分) 炙甘草(五分)
大棗三枚,水煎,半饑溫服,以愈為度。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腹大,身盡腫,皮濃,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水病下為 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夫腫滿之證,悉由脾胃之虛也。脾土喜燥而惡濕。因中氣素弱,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乘之,而脾愈不運,則乳食凝而不化,停積于中,而腫滿作焉。治腫者,當以脾胃為本,而以浮腫為標,斯庶幾矣。若以消伐克削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
治腫當分上下,經曰∶面腫者風,足腫者濕。凡腫自下而起者,皆因于風,其治在肺,宜發(fā)散之,參蘇飲合五皮湯。腫自下而起者,因于腎虛水泛,或因于脾氣受濕,宜滲利之。故仲景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檳榔。
一身盡腫者,或胎稟不足,卒冒風寒,或因瘧痢脾虛,皆能作腫。輕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當與末條參考。
凡小兒之腫在表者,頭痛身熱,此風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黃、葛根、蘇葉、杏仁以發(fā)之。若身無熱,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氣化,小便利而腫消矣。
陽水腫,身熱,大便秘,小便赤澀,煩躁口渴,以五皮湯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陰水腫,身不熱,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調,平胃散加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腫證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歸于腹者不可治。
若小兒元氣本虛,復遇大病之后,而渾身浮腫,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滑泄,不思飲食。此陰寒之極,脾胃將絕,治腫之方俱不可用,惟以四君子湯加青化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見其腫,不知元氣之竭絕,而猶消導利水,復以舟車、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奪之者。此殺人之事,慎之戒之!
【入方】
參蘇飲方見卷三咳嗽門。
五皮湯方見卷二傷濕門。
五苓散方見卷二傷暑門。
胃苓丸方見卷二傷濕門。
加味胃苓丸即胃苓丸本方加后藥。
頭面腫初起,略加麻黃;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黃赤加木通;身腫加五加皮;腹脹加砂仁、白蔻、丁香、枳殼;腳冷不溫加附子、上青桂、防己。
平胃散方見卷三瘧疾門。
加味四君子湯治脾敗胃傷,陰寒作腫,多服自消。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上青桂(八分) 黑炮姜(一錢) 西砂仁(一錢)白豆蔻(一錢) 公丁香(三分) 炙甘草(五分)
大棗三枚,水煎,半饑溫服,以愈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