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疳瀉第六

    作者: 劉昉

    茅先生∶小兒有中疳瀉候,渾身瘦弱,肚膨多渴,通下 糞,凡十處種糞即移三五處,糞內(nèi)有蟲。此因疳積盛,而食得物不成腹肚至此。所治者先用青金丹、(方見積聚門中。)香連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乳香散調(diào)理(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即愈。常服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疳瀉、 瀉候歌∶

    唇白毛干額上青,定因有積又多驚。肚高 瘕同雞子,瀉得如糟黃色形。莫將熱藥令先止,瀉住腸中便作聲??拾l(fā)忽看身又熱,虛風腫起更驚人。

    其候因不慎飲食,或食交乳,致使然也。腹中有片子,或如雞子,又如三二子大。所以作瀉,糞出如糟,毛發(fā)硬,面無光,或青黃色,目多反視。當分水谷,乃須溫和藥和氣即愈。若藥熱則作腫而死。

    《鳳髓經(jīng)》此候歌括一同。有注云∶宜與惺惺丸(方見本門)、銀白散(方見霍亂門。《玉訣》同)。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疳、瀉、 瀉歌一同。后云∶此候因吃食飽、驚著,唇白為候。不得止,赤不可與熱藥,又不可和氣,卻只將驚積藥與服,后服疳傷藥辰砂丸(方見本門。)

    《仙人水鑒》粉霜丸治小兒疳,一切瀉方。

    粉霜 白丁香(各一錢) 巴豆(二個,不出油)

    上為末,爛飯為丸如許○大。每服井華水下二丸。

    錢乙沒石子丸治泄瀉、白濁及疳痢滑腸,腹痛方。

    木香 黃連(各一分) 沒石子(一個) 豆蔻仁(二個) 訶子肉(三個)

    上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食前服。

    《博濟》胡黃連丸治疳疾瀉痢。

    胡黃連 丁香 密陀僧(各半兩) 肉豆蔻(一個) 檳榔(一枚) 紅雪(一兩) 訶子(生一枚,煨一枚)

    細研,入麝一分,綠豆末少許,水丸如麻子。三歲下一丸,上五丸。腦疳鼻癢及赤爛,黃連湯;脾虛羸瘦、瀉痢、四肢虛腫,青州棗湯;肝疳、眼澀生瘡,甘草湯;骨疳冷地臥,愛食土,紫蘇茶調(diào),常服米飲;肺疳上氣喘急,橘皮湯;筋疳瀉血,鹽湯;疳蟲及瀉無定,生姜湯。

    錢乙如圣丸治冷熱疳瀉。

    胡黃連 白蕪荑(炒) 川黃連(各二兩) 使君子(一兩) 麝(半錢) 干蝦蟆(五枚,酒熬膏)

    末,膏丸麻子大,人參湯下。二三歲五七丸。無時。

    《寶鑒》赤虎丸治諸般疳瀉。

    朱砂 胡黃連 宣連 蘆薈 膩粉(各一錢) 肉豆蔻(炮,一個) 巴豆(二十一粒,麩炒黑) 硫黃(二錢) 麝(少許)

    研,粟米糊丸如蘿卜子,甘草湯化,一歲一丸。朱氏無粉黃。

    《良方》治疳瀉不止,日夜無度,漸羸。吳婆散

    桃根白皮 黃柏(蜜炙) 黃連(各一分) 濃樸(姜炙) 木香 檳榔 丁香(各一錢) 沒石子(錢半) 楝根白皮(半分) 蕪荑(一分)

    末,服一字,三歲上半錢,六歲一錢,紫蘇、木瓜、米飲調(diào)下,乳食前,日三。疳瀉無不驗。藥性小溫,暴熱瀉或非宜。

    《聚寶》治疳瀉及夏末秋初瀉痢。香連丸

    木香(一分) 川黃連(半兩) 沒石子(一個) 肉豆蔻(二個) 訶皮(三個) 胡椒(四十粒)

    吳茱萸一合,慢火炒紫色,去茱萸,為末,酒糊丸如麻子。稈草湯下十丸,空心食前,日三四。

    劉氏治疳腹脹,多渴,頻瀉腥白膿血,或痢。四肢疼痛,黃瘦,疳蟲咬心,常吐青水,不食。百日至十歲皆宜,夏月疳瀉,下惡物立止。麝香丸

    大活蟾一個,巴豆十粒勿損,入蟾口,養(yǎng)罐中,候自死破取巴豆,洗灌蟾里外,去腸胃,切數(shù)段,研巴豆如面,同水二升,蟾入銀鍋,文武火煎爛,去骨,入無灰酒煎。

    夜明砂(一兩) 宣連 大蕪荑(各二兩。上藥同膏煎如餳,入后藥) 朱砂(一分) 鶴虱(紙上炒青) 蘆薈 麝(各半兩)

    末,入前膏,丸綠豆大,日干。一歲兒初服一丸,五七漸加至兩丸,更量。

    胡黃連飲治疳熱瀉無時,飲食進退,面黃髓黑,日漸瘦瘁。

    胡黃連 黃藥子 人參 甘草(炙) 白術(炒) 秦艽 柴胡等分, 咀服二錢,水一盞,嫩桃、柳枝各七寸,烏梅少許,煎八分,澄清作兩分,食后、臥時各一服。小便赤,驗。便清止藥。便成肌,進食,大抵十五歲兒宜此。

    王氏治疳肚大并瀉。無比丸

    青橘皮一個,巴豆七粒,麻皮縛,麩炒煙出,去巴豆,羅橘皮末,醋糊丸如綠豆,朱砂衣。陳米飲下五七丸,數(shù)日效。

    吉氏治疳瀉,不食腹脹。蘆薈丸

    丁香 肉豆蔻(去皮) 木香(各半兩)面裹,慢火煨熟,入蘆薈一兩,使君子半兩,末,稀糊丸如黍。米飲下一二十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