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傷暑第七

    作者: 劉昉

    太醫(yī)局香薷丸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虬l(fā)霍亂,吐利轉(zhuǎn)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土) 紫蘇莖葉(并用去粗梗) 干木瓜(各一兩) 丁香 白茯神(去衣) 薷香葉(去土) 甘草(炙,銼) 檀香(銼。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xì)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太醫(yī)局枇杷葉散治大人、小兒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蜿庩柌缓?,致成霍亂吐利,轉(zhuǎn)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去毛,凈,炙) 陳橘皮(湯去瓤,焙) 丁香(各半兩) 香薷(三分) 濃樸(姜汁涂,炙,四兩)干木瓜 白茅根 麥門冬(湯去心,焙干) 甘草(炙。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diào)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diào)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上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張渙治小兒伏暑嘔吐者,最宜服之清膈飲子方

    香薷 淡竹葉(去枝梗,剪葉,焙干。各一兩) 白茯苓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 檀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

    上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時時如熱水令兒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治小兒中暑吐利。

    上以白蒺藜苗研汁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中熱,面赤,身如水熱,或眼赤。

    郁金(三枚,用皂角水煮干) 甘草 馬牙硝(各一分) 當(dāng)歸(二錢)

    上末細(xì)研。一字或半錢,冷水調(diào)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