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驚虛第五

    作者: 劉昉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驚虛候歌∶

    長(zhǎng)虛嚙齒面青黃,噎乳涎高胃氣傷。 饒?zhí)涿卟坏?,上竄氣急瀉偏黃。風(fēng)盛涎多應(yīng)發(fā)搐,變異時(shí)時(shí)色不常。退取虛驚無別候,痰涎墜下病何妨。

    此候因虛成驚虛,涎上可下變涎丸,次補(bǔ)虛勻氣。如切牙啼哭,微下,數(shù)服通心行小腸藥即痊,宜服安神散。(方見本門。)

    《四十八候》變涎丸

    牙硝(一錢) 硼砂 南星 粉霜(各半錢) 半夏(十個(gè),去皮臍) 朱砂(一分,醋面裹) 巴豆(不拘多少,同半夏、朱砂入水煮,去豆為膏用)

    上為末,皂角膏丸如綠豆大。每服十粒至七粒,取下驚涎。次補(bǔ)氣,凡有涎,皆用此藥。

    《四十八候》安神散治驚虛。

    人參 茯苓 朱砂(各一錢) 真珠(半錢) 甘草(炙,三寸) 蟬蛻(七個(gè)) 麝香 犀角屑(各少許)

    上為末。薄荷湯下一錢,又解夜啼。

    《四十八候》定魂湯治驚虛。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酸棗仁(半兩)

    上為末,飯飲下一錢。如驚,薄荷湯下。

    《趙氏家傳》治小兒因虛生驚。烏蛇丸

    烏蛇肉(炙) 全蝎 神曲(炒) 白僵蠶(各半兩) 蝎梢(一分) 螻蛄(細(xì)研,候諸藥成末方用)

    上為末,酒糊丸如黃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