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經(jīng)云∶夏傷于暑,秋必 瘧。瘧,猶言凌虐也。其名有五∶曰癉、曰寒、曰濕、曰牝、曰牡。證候雖各不同,皆由外受六淫之氣,內為七情所傷,寒氣客于腠里,痰飲積于胸膈。其癥∶呵欠厥冷,口渴心煩,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振振而寒,翕翕而熱。又曰∶風寒暑濕,邪從外來;飲食起居,邪由內作。蓋暑邪與正氣相搏,陰陽交爭,互相勝負。邪并于陽則熱;邪并于陰則寒。陽勝則熱多;陰勝則寒多;陰陽更盛、更虛則熱大作。陰陽相離,故得汗而解。衛(wèi)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故發(fā)于日;榮血夜行陰,晝行陽,得陰而內搏,故發(fā)于暮。古云∶一日一發(fā),所感日近,為易治。二日、三日一發(fā),所感日深,為難治,未可據(jù)也。二三日一發(fā),而反易治者,一日一發(fā),用藥難于治者。大法∶弦數(shù)則熱,弦遲則寒∶風以散之,寒以溫之;痰以滌之,食以消之。視癥胗脈,隨經(jīng)取之。嬰兒未食生冷,未冒暑熱,而瘧者何也?因乳母抱持,解脫衣裳,不避風寒,邪入腠里,因而成瘧。又有食積,日晡潮熱,似瘧非瘧,當從消導。宜細辨之。
截瘧丹治一切瘧疾,日久不愈,用此截之。
上號黃丹(不拘多少,炒紫色)
端午用獨蒜煨熟,搗爛為丸,桐子大。大人七丸,小兒五丸,三丸,柳枝、桃枝煎湯,露一宿,空心服。忌婦人、雞、犬見之。合藥亦忌。
碧霞丹治如前癥。
東方甲乙木,巴豆肉 南方丙丁火,官桂 中央戊己土,硫黃 西方庚辛金,白礬 北方壬癸水,青黛(俱各研細)
各等分,五月初一日,各用紙包,按方位供于神前,端午日,用五家粽尖,搗為丸,桐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塞耳內或鼻亦可,男左女右用之。
修合并用藥,俱忌雞、犬、婦人。
柴平湯治瘧如神,百發(fā)百中。
小柴胡(一錢五分) 半夏(八分) 人參(七分) 黃芩(一錢,酒炒) 甘草(五分) 蒼術(一錢二分) 濃樸(七分,姜汁炒) 陳皮(八分)
生姜五片,棗一枚,水煎,預期先服。初瘧,加紫蘇、干葛;食積,加神曲、枳實;痰甚,加枳殼、貝母;久不止,加常山、知母,午前發(fā)者,加白術、茯苓;午后發(fā)者,加當歸、川芎。忌腥葷,只吃稀粥,使胃氣清也,否則無效矣。
柴苓湯治瘧熱多寒少,兼治熱瀉。
柴胡(一錢二分) 人參 半夏 黃芩 甘草(各五分)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生姜三片,水煎。久不止,加常山、知母、檳榔;口渴,加烏梅、干葛。
青脾飲治一切瘧疾。
白術 茯苓 青皮 半夏 草果 柴胡 黃芩 甘草(各等分)
生姜三片,水煎。
養(yǎng)胃湯治瘧,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胃。
蒼術(一錢) 濃樸 半夏 霍香 草果(五分) 人參 茯苓 陳皮 檳榔(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
神授千金湯治一切瘧,無不神效。
陳皮(一錢) 茯苓(八分) 常山(酒煮) 半夏(各六分) 草果(半分) 甘草 檳榔(各五分)
生姜五片,水一鐘,煎五分,露一宿,雞鳴面東服,渣再煎服。
八寶飲治瘧如神。
青皮 陳皮 常山(酒煮) 草果 檳榔 濃樸 蟬蛻 甘草(各等分)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心服。
常山飲治癥如前。
知母 貝母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常山 濃樸(各等分) 草果(減半)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露一宿服。忌婦人、雞、犬。
鬼哭飲截一切久瘧。
知母 貝母 檳榔 常山(酒炒。各等分)
水煎,露一宿,空心服。
鬼見愁治乳兒患瘧,無計可施,此方神應。
代赭石(用丁頭者五粒,火 ,醋淬七次,乳細) 朱砂(好者,五分) 砒霜(豆大)
上三味,濕紙七重包裹,慢火內煨,至紙干為度;取出,地上出火毒,入腦、麝各一分,金箔五片,同乳為末。每用二三分,于發(fā)日早晨,麻油一滴,調抹鼻尖即止。
符法治諸瘧于發(fā)日不得梳頭、洗面、嗽口,日出時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