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初覺手足微麻,惡寒發(fā)熱,頭暈心煩,胸悶身倦,繼即吐瀉不止,卻又汗出,大渴能飲,脈則右大于左,舌心黃膩。吐瀉至于肉脫目陷,一日即死。方用:白馬通三五枚,溫開水絞汁,服下立愈。發(fā)散藥,寒涼藥,溫暖藥,均不相宜。發(fā)散藥服之,汗出熱不退,熱反增加,因舌心黃膩,右脈大于左脈,右為火金土三氣之位,右脈大于左,金土火三氣陽結于中也。陽結于中,病不在表,故發(fā)散不宜。陽結于中,因感時氣之燥使然,燥結須用開通,陽結乃中虛不運,故涼藥不宜。脈右大于左,為陽結之象,熱藥助陽,故服后昏迷。白馬通,溫潤開通,是以下咽之后,由胸而腹,立刻舒展。白馬通即白馬屎。屎能解毒,凡時氣為病,便含毒氣,燥氣結聚力大,故白馬通開結,較他藥為優(yōu)?!秲?nèi)經(jīng)》曰:夫虛者氣出也,夫?qū)嵳邭馊胍?。氣即陽氣,春后陽氣出地,故發(fā)熱則脈浮,秋后陽氣入地,故發(fā)熱則脈在中。秋燥而發(fā)生燥氣霍亂之時證,乃陽入而不能順下,燥結中焦,升降停滯,故吐瀉發(fā)熱而大渴能飲。白馬通所以為此病特效藥之方也。無白馬通,他色白馬通亦可,惟須早服速服。若至吐瀉而目陷肉脫,便來不及挽救矣。夏秋之交,如有此病,亦可用之。預先防病,亦可服也。性氣和平,多服無妨。昆明收稻以后,即有此病。戊寅秋,病尤甚。著者用此方見效,因廣為宣傳,救活不少。
瘴氣地方,交秋之后,惡寒悶熱,速服此方,立刻汗出病解。瘴瘧服之尤效。瘴瘧乃燥結之病,白馬通開通燥結故效。
本草綱目謂,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者,白馬通絞汁三合,日夜各二服。合陰陽者,陰陽不分也。吐瀉而又大渴,便是陰陽不分之證。本草綱目又謂吐利不止,不知是何病證,服之極效。又治絞腸痧,痛欲死者。王孟英霍亂論,載有此方,名曰獨勝散。
如燥氣霍亂發(fā)生之時,不吐不瀉,只惡寒發(fā)熱,舌苔白黃滿布,或口臭或口不臭者,白馬通亦效。
易經(jīng)系辭有云,干為天,為金,為良馬云云。馬秉造化的金氣,燥氣霍亂為金氣的結病,故用金氣的通藥。故白馬通為燥氣霍亂的特效藥。馬屎名曰通,通結力大也。
此病服竹葉石膏湯甚效。竹葉五錢,石膏、麥冬、半夏,各四錢開金氣之燥結,黨參、炙草、粳米,各三錢,補中氣也。此病與下文成都霍亂,溫清并用參看。一則汗出能飲,全屬燥熱,故主竹葉石膏。一則無汗,飲仍吐出,為中寒,故溫清并用。
昆明同學劉澄志二少君,于燥氣盛行之時,病惡寒發(fā)熱,頭痛心煩,舌苔滿黃而潤,舌邊舌尖一線深紅,脈虛躁,不食,煩亂譫語,先服人參敗毒散,病勢見輕,次日仍重。著者用稻草心一握,煎水服下,一小時熱全退。次日舌苔退去十分之九,只有舌心一點仍黃,再服稻草心少許,黃全退,飲食照常而愈。舌滿黃而邊尖一線深紅,此瘟疫病之舌苔也。稻草治愈之,如不用稻草而用他方,必纏綿多日,病將轉(zhuǎn)深而成難治。此亦金氣燥結之病,白馬通亦效。此病一切現(xiàn)象,皆舌苔滿黃而潤使然。舌苔滿黃,胃氣結也,黃而潤,胃氣不實也。胃氣虛結,中宮不運,上焦火氣不能下降,則煩亂譫語不食心煩頭痛,金氣燥結則榮衛(wèi)不通,惡寒發(fā)熱,金氣將暑火斂結于土氣之中,故舌邊舌尖俱鮮紅而黃色滿布也。稻草心秉秋金之氣,中空善通,亦金氣之結病,用金氣之通藥之意。最傷津液,慎用慎用。
此等病,北方甚少,南方甚多,西南非常之多。北方大氣,壓力甚大,交秋之后,由熱而涼,由涼而寒,陽熱壓入土下,愈壓愈深,陽氣降沉,不再逆升,金氣降令暢行,故涼降而不病燥。故北方少燥氣霍亂及燥氣瘧疾之病。西南方的大氣,壓力小于北方,交秋之后,金氣涼降之令,被降而復升的陽熱所格,遂燥結于土氣之際。大氣中有燥結的病,故人身有燥結之病也。
西南方大氣壓力小者,西南土薄水淺,地下封藏力量不固,陽氣隨時逆升,故金氣壓不下去。西南多霧,霧即地下水中陽氣。
己卯年成都病霍亂,一街一日死六七十人。病狀忽然惡寒發(fā)熱,手足微麻,上吐下瀉,小便不利,溺孔肛門均熱,胸腹絞痛,胸痞,舌黃白而膩,大渴飲熱,隨又吐出,吐有酸味,肢冷過肘,脈沉伏,目陷肉脫。此病中寒肺燥,中寒不能運化,升降倒作,故上吐下瀉,小便不利。肺燥傷津,水分被劫,故溺孔肛門覺熱。津愈傷肺愈燥故大渴。中寒不能化水,故飲后仍復吐出。燥氣之病,血脈燥結,故肢麻不溫。燥結之甚,故脈沉伏。燥結不通,故痞而絞痛。津傷故目陷肉脫。燥結則陽氣不能四達,故肢冷。
方用干姜白術沙參炙草各三錢,藿香砂仁各一錢,以溫運中宮,滑石生石膏麥冬各五錢,以開通肺氣之燥結,車前仁木通各三錢,以助滑石麥冬之力。木瓜三錢,運木氣調(diào)疏泄,以利尿止瀉而和四肢。中宮運化,燥結開通,津液復生,升降復舊,于是肢溫脈起,諸病皆愈。未曾出汗者,加蒼術薄荷各二錢,以發(fā)表也。
此因客冬不冷,地下封藏的陽氣不多,節(jié)交夏至,相火不降,中氣虛寒,金氣被刑于相火,遂燥結不通。故治以溫中清燥生津之法乃愈。此病北少南多,北方則夏日雨少燥熱過盛之時,始有此病。
六氣為病,惟金氣燥結,將相火暑氣,斂于胸膈之間,令人莫測其所以然。前人謂為伏暑晚發(fā),其實并非大氣中的暑氣,中于人身,伏藏至秋始發(fā)而成病也。此病多發(fā)于立秋處暑之后,處者入也,暑者,相火之氣也。金氣涼降到底,愈降愈涼,暑火之氣乃愈降愈深。暑火藏于水中,不逆升出地,而與金氣抵觸,使金氣斂降之功,被暑火格拒不下而成斂結之過。相火之下降,金氣降之也,金火俱逆,中上各經(jīng)之氣,為之橫塞。相火逆騰,中下無根,所以病象無常,而致死極速。北方土厚水深,下降之火封藏的住,秋涼冬寒氣象極順,西南土薄水淺,陽氣下降封藏不住,忽降忽升,所以燥氣之病,北少南多也。
《內(nèi)經(jīng)》:冬傷于寒,春傷于風、夏傷于暑,秋傷于濕。獨無傷燥之文。論者以為《內(nèi)經(jīng)》遺漏,不知風為木氣,濕為土氣,寒為水氣,皆不可傷。惟燥氣宜傷,燥氣斂結,金氣受病。燥氣傷去,則金氣涼降澈底?;鸩厮校聹厣锨?,皆燥氣不向右逆起之德。內(nèi)經(jīng)無傷燥之文,亦燥起獨宜傷去之意歟。
成都一帶,四季感冒悉用銀翹散,頗多見效。因此一帶地方的地層,全系紅沙石,土薄水淺,所入于地下的陽熱,不如北方封藏深固。秋涼之后,常有反熱之時,冬時又不凍冰。金氣不降,隨時都被水中陽氣逆升格拒。金氣降斂之性不遂,竟成一種一年四季皆有燥結的大氣,而成銀翹散開通金氣之功。銀翹散治溫病不效,治燥病極效。溫乃木氣疏泄傷肺之病,忌開通肺氣之藥。燥乃金氣斂結之病,喜開通肺氣之藥。成都有某大醫(yī)將所開痢疾方給病瘧者,次早有友人告以誤,醫(yī)急命人赴瘧者家,謂方給錯,請勿服。病家曰藥已服,病已好矣。無不稱羨其醫(yī)運之紅。某大醫(yī)云:乃銀翹散加減也。此方,凡感冒而胸悶、脈不浮而有聚于中部之象者,不論何時何地,皆適用之,不僅成都一帶適宜。惟溫病不可用之。痢疾瘧疾,皆金木二氣結聚之病、結于下則病痢,結于中則病瘧,故銀翹散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