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桂枝黃 湯(方見水腫門)
《金匱》小柴胡湯(方見嘔吐門)
《金匱》瓜蒂散(方見三氣門)
《金匱》小建中湯(方見虛勞門)
《金匱》小半夏湯(方見消渴門 方論俱見前)
《金匱》大黃硝石湯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金匱》梔子大黃湯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金匱》茵陳蒿湯(三方合論見前。)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按∶黃癉宜下之證頗多,如酒癉腹?jié)M鼻煤,脈沉弦者,宜先下之;如病癉以火劫其汗,兩熱合蒸其濕,一身盡發(fā)熱,面黃肚熱,熱在里,當(dāng)下之。前一方大黃硝石湯,治癉病邪熱內(nèi)結(jié),并膀胱俱結(jié)之重劑。中一方治酒熱內(nèi)結(jié),且并肌表俱受熱結(jié)之下劑。末一方治谷癉瘀熱在里,似表實(shí)非表熱之下劑。學(xué)人比而參之,其用下之權(quán)宜,始得了然胸中也。
《金匱》茵陳五苓散潤氣分燥熱。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 上二味和勻,先食飲方寸匙,日三服。
《金匱》豬膏發(fā)煎潤血分燥熱。 豬膏(半斤) 亂發(fā)(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fā)消藥成。
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按∶二方一治氣分之燥,一治血分之燥,方論見前。
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癉。 硝石 礬石(燒等分)
麻黃醇酒湯治黃癉表實(shí)。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茵陳附子干姜甘草湯治陰黃,一名茵陳四逆湯,又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干姜(炮一兩半) 附子(一枚切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
小茵陳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切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用水二升。煮一升,溫分三服。
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半) 附子(二枚各切八片炮) 干姜(炮二兩半)
上為粗末,水煎,分三服。
茵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證未退,及脈伏者。 吳茱萸(一兩) 當(dāng)歸(三兩) 附子(二枚各切八片炮) 木通(一兩) 干姜(炮) 茵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
韓氏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xì)數(shù),身熱而手足寒,喘嘔煩躁不渴者。 茵陳 橘皮 生姜(各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半夏 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溫,分作四服。 按∶此系足太陰證,少兼足陽明耳。
韓氏茵陳茯苓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數(shù),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茯苓 桂枝 豬苓(各一兩) 滑石(一兩半) 茵陳(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煎服,如脈未出,加當(dāng)歸。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身熱不去,瘀熱在里,發(fā)黃小便微利。 麻黃 連翹(各一兩) 赤小豆(一合) 上咀,作一服,水煎。
抵當(dāng)湯治太陽傷寒頭痛身熱,法當(dāng)汗解,反利小便,熱瘀膀胱,則身黃脈沉,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下焦有血也,宜此湯主之。 水蛭 虻蟲(各十個(gè)) 大黃(一兩) 桃仁(十二粒)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服,輕者用桃仁承氣湯。 按∶麻黃連翹赤小豆方,乃仲景治傷寒發(fā)黃,熱瘀在表之方也。此方乃仲景治傷寒發(fā)黃,熱瘀在里,血蓄下焦之方也。采而錄之者,見雜證當(dāng)比類而思治,儻因脈同證同,則用當(dāng)而通神矣。
半夏湯治酒癉身黃無熱,清言了了,腹?jié)M欲嘔,心煩足熱,或 瘕,心中懊 ,其脈沉弦,或緊細(xì)。 半夏茯苓 白術(shù)(各三兩) 前胡 枳殼(炒) 甘草 大戟(炒各二兩) 黃芩 茵陳 當(dāng)歸(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入姜三片,空心服。 按《金匱》云∶酒黃癉者,或酒無熱,清言了了,腹?jié)M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誨人察脈辨證,而用治得其先務(wù),其指已明,不必出方也。后人摹仿為此一方,揉入他證他脈,真同說夢。
藿脾飲(戴氏) 治酒癉。 藿香葉 枇杷葉(去毛) 桑白皮 陳橘皮 干葛 白茯苓 雞距子(各等分)
上七味,水煎,下酒煮黃連丸。
梔子大黃湯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白術(shù)湯(《三因》) 治酒癉因下后,變?yōu)楹诎D,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狀,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shù)。
白術(shù) 桂心(各一錢) 枳實(shí)(麩炒)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七味, 咀,以水一鐘,煎至七分,食前服。 按∶陳無擇仿《金匱》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全文而制此方,只從酒熱起見,漫不識其來意。詎知榮衛(wèi)之氣,以久下而陷,不易升布,乃至索然不運(yùn)于周身。而周身之血,亦瘀黯而變黑色。是必先復(fù)其榮衛(wèi)之氣,隨聽榮衛(wèi)運(yùn)退其瘀黯,然后為可。無擇賢者,且不深究厥旨,他何望耶!
酒煮黃連丸治酒癉。(方見三氣門)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癉。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芍藥 黃 白扁豆(炒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鐘,服無時(shí)。
腎癉湯治腎癉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根(半兩) 蒼術(shù) 防風(fēng)根 獨(dú)活根 白術(shù) 柴胡根 羌活根 葛根(各半錢)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甘草根(各三分) 黃柏(二分) 人參 神曲(各六分) 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按∶東垣之制此方,無非欲解散腎藏之瘀熱,傳出膀胱之府,俾得表里分消耳。究竟所用表藥之根,終是體輕無力,不能深入,更不能透瘀熱堅(jiān)壘。雖有深心,亦不過無可奈何之方而已,醫(yī)而不從事仲景,能免面墻而立乎?
小菟絲子丸治女勞癉。又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干燥,目暗耳鳴,心煩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悲憂不樂,飲食無味,舉動(dòng)乏力,心腹脹滿,腳膝痿緩,小便滑數(shù),房室不舉,股內(nèi)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shí)有遺瀝,并宜服之。久服填骨髓,續(xù)絕傷,補(bǔ)五臟,去萬病,明視聽,益顏色,輕身延年,聰耳明目。 石蓮肉(二兩) 白茯神(蒸一兩) 菟絲子(酒浸研五兩) 懷山藥(二兩小半打糊)
上為細(xì)末,用山藥糊搜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如腳膝無力,木瓜湯下,晚食前再服。
按∶后人制方,方下必夸大其辭,令用者欣然樂從。似此一方,立于無過之地,洋洋盈耳,何不可耶。
崔氏八味丸治女勞癉。(方見二卷中寒門)
滑石散治女勞癉。(詳辨其訛,宜合前論細(xì)閱。) 滑石(一兩半) 白礬(一兩枯)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清食前調(diào)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 按∶此方即《金匱》硝石礬石散也。后人不解用硝石之意,狂瞽輕變其藥,并變方名,前有顓論論之矣。茲再托出《金匱》制方奧義,相與明之。蓋少陰主內(nèi),一身精血,悉屬主管。血雖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茍少陰腎之主內(nèi)者病,則脾莫得而化血,心莫得而生血,肝莫得而藏血,榮衛(wèi)之營運(yùn)稽遲,充身之血液敗結(jié),乃至為干血?jiǎng)?,為女勞癉。向非亟去其敗結(jié),新血不生,將其人亦不生矣!原方取用硝石咸寒,壯水之主,以驅(qū)滌腸胃瘀壅之濕熱,推陳致新。合之礬石能除固熱之在骨髓者,并建消瘀除濁之偉績,以大麥粥為使,引入腸胃,俾瘀血分從二陰之竅而出。大便屬陰其色黑,小便屬陽其色黃,可互驗(yàn)也。后之無識者,更硝石為滑石,但取小便色黃為驗(yàn),并不問大便之色黑,疏陋極矣。陳無擇從諛其說,擬議于二方之間,門外之漢,不足責(zé)也。古今之以小成自狃者,獨(dú)一無擇乎哉!
茯苓滲濕湯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茵陳(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陳皮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炒) 黃連(各五分) 山梔(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鐘,煎七分,食前服。 按∶方下諸證,俱系邪熱壅盛于胃,雖全不食,似虛實(shí)非虛也,故可用之,散邪解熱。
參術(shù)健脾湯治發(fā)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術(shù)(各一錢半)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dāng)歸(各一錢) 炙甘草(七分) 水二鐘,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癉加炙黃 、白扁豆。(各一錢) 按∶此一方為中氣虛弱而設(shè),故不治其癉,但補(bǔ)其中。較前一方天淵之隔,故兩備酌用。
當(dāng)歸秦艽散治五癉口淡咽干,倦怠發(fā)熱微寒。 白術(shù) 茯苓 秦艽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酒蒸) 陳皮(各一錢) 半夏曲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濟(jì)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飲子。
按∶此一方,血虛熱入血分,又非前中虛可用補(bǔ)氣之比,并錄以備酌用。其虛勞證,參養(yǎng)榮湯用之。
黃連散治黃癉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黃連(一兩) 大黃(二兩醋炒) 黃芩 甘草(各一兩炙) 上為極細(xì)末,食后溫水調(diào)下二錢,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按∶田野粗蠻之人,多有實(shí)證,可用此藥。若膏梁輩縱有實(shí)熱,此方亦未可用,當(dāng)以為戒。
茵陳附子干姜湯治陰黃。 附子(炮去皮三錢) 干姜(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草豆蔻(煨二錢)
白術(shù)(四分) 枳實(shí)(麩炒) 半夏(制) 澤瀉(各五分) 白茯苓 橘紅(各三分) 生姜五片,水煎去滓,涼服。
按∶此方治服寒涼藥過多,變陰黃者。
秦艽湯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兩) 旋復(fù)花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服四錢匕,以牛乳汁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shí)溫服。 按∶此一方治胃中津虛亡陽,面發(fā)陰黃者,其證較前方所主之證迥別,故兩錄之以備酌用。然此證其脈必微弱伏結(jié),亡陽者,亡津液也。
治陰黃汗染衣涕唾黃用蔓菁子搗末,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五升而愈。 按∶此方退陰黃之不涉虛者,平中之奇。
一清飲治癉證發(fā)熱。 柴胡(三錢) 赤茯苓(二錢) 桑白皮(炒) 川芎(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一鐘,食前服。 按∶此一方治肝血肺氣交熱之證,輕劑可退熱也。
青龍散治風(fēng)氣傳化,腹內(nèi)瘀結(jié),面目黃,風(fēng)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地黃 仙靈脾 防風(fēng)(各二錢半) 荊芥穗(一兩) 何首烏(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二錢半。) 上為末,每日三服,食后沸湯調(diào)下一錢。 按∶風(fēng)氣發(fā)黃,病在榮衛(wèi)之間者,方宜仿此。
小柴胡加梔子湯治邪熱留半表半里而發(fā)黃者,仍以和其表里為法,雖雜證不能外也。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梔子(三十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shí)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rèn)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dòng)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匱》桂枝黃 湯(方見水腫門)
《金匱》小柴胡湯(方見嘔吐門)
《金匱》瓜蒂散(方見三氣門)
《金匱》小建中湯(方見虛勞門)
《金匱》小半夏湯(方見消渴門 方論俱見前)
《金匱》大黃硝石湯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金匱》梔子大黃湯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金匱》茵陳蒿湯(三方合論見前。)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按∶黃癉宜下之證頗多,如酒癉腹?jié)M鼻煤,脈沉弦者,宜先下之;如病癉以火劫其汗,兩熱合蒸其濕,一身盡發(fā)熱,面黃肚熱,熱在里,當(dāng)下之。前一方大黃硝石湯,治癉病邪熱內(nèi)結(jié),并膀胱俱結(jié)之重劑。中一方治酒熱內(nèi)結(jié),且并肌表俱受熱結(jié)之下劑。末一方治谷癉瘀熱在里,似表實(shí)非表熱之下劑。學(xué)人比而參之,其用下之權(quán)宜,始得了然胸中也。
《金匱》茵陳五苓散潤氣分燥熱。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 上二味和勻,先食飲方寸匙,日三服。
《金匱》豬膏發(fā)煎潤血分燥熱。 豬膏(半斤) 亂發(fā)(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fā)消藥成。
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按∶二方一治氣分之燥,一治血分之燥,方論見前。
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癉。 硝石 礬石(燒等分)
麻黃醇酒湯治黃癉表實(shí)。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茵陳附子干姜甘草湯治陰黃,一名茵陳四逆湯,又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干姜(炮一兩半) 附子(一枚切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
小茵陳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切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用水二升。煮一升,溫分三服。
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半) 附子(二枚各切八片炮) 干姜(炮二兩半)
上為粗末,水煎,分三服。
茵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證未退,及脈伏者。 吳茱萸(一兩) 當(dāng)歸(三兩) 附子(二枚各切八片炮) 木通(一兩) 干姜(炮) 茵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
韓氏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xì)數(shù),身熱而手足寒,喘嘔煩躁不渴者。 茵陳 橘皮 生姜(各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半夏 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溫,分作四服。 按∶此系足太陰證,少兼足陽明耳。
韓氏茵陳茯苓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數(shù),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茯苓 桂枝 豬苓(各一兩) 滑石(一兩半) 茵陳(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煎服,如脈未出,加當(dāng)歸。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身熱不去,瘀熱在里,發(fā)黃小便微利。 麻黃 連翹(各一兩) 赤小豆(一合) 上咀,作一服,水煎。
抵當(dāng)湯治太陽傷寒頭痛身熱,法當(dāng)汗解,反利小便,熱瘀膀胱,則身黃脈沉,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下焦有血也,宜此湯主之。 水蛭 虻蟲(各十個(gè)) 大黃(一兩) 桃仁(十二粒)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服,輕者用桃仁承氣湯。 按∶麻黃連翹赤小豆方,乃仲景治傷寒發(fā)黃,熱瘀在表之方也。此方乃仲景治傷寒發(fā)黃,熱瘀在里,血蓄下焦之方也。采而錄之者,見雜證當(dāng)比類而思治,儻因脈同證同,則用當(dāng)而通神矣。
半夏湯治酒癉身黃無熱,清言了了,腹?jié)M欲嘔,心煩足熱,或 瘕,心中懊 ,其脈沉弦,或緊細(xì)。 半夏茯苓 白術(shù)(各三兩) 前胡 枳殼(炒) 甘草 大戟(炒各二兩) 黃芩 茵陳 當(dāng)歸(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入姜三片,空心服。 按《金匱》云∶酒黃癉者,或酒無熱,清言了了,腹?jié)M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誨人察脈辨證,而用治得其先務(wù),其指已明,不必出方也。后人摹仿為此一方,揉入他證他脈,真同說夢。
藿脾飲(戴氏) 治酒癉。 藿香葉 枇杷葉(去毛) 桑白皮 陳橘皮 干葛 白茯苓 雞距子(各等分)
上七味,水煎,下酒煮黃連丸。
梔子大黃湯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白術(shù)湯(《三因》) 治酒癉因下后,變?yōu)楹诎D,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狀,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shù)。
白術(shù) 桂心(各一錢) 枳實(shí)(麩炒)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七味, 咀,以水一鐘,煎至七分,食前服。 按∶陳無擇仿《金匱》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全文而制此方,只從酒熱起見,漫不識其來意。詎知榮衛(wèi)之氣,以久下而陷,不易升布,乃至索然不運(yùn)于周身。而周身之血,亦瘀黯而變黑色。是必先復(fù)其榮衛(wèi)之氣,隨聽榮衛(wèi)運(yùn)退其瘀黯,然后為可。無擇賢者,且不深究厥旨,他何望耶!
酒煮黃連丸治酒癉。(方見三氣門)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癉。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芍藥 黃 白扁豆(炒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鐘,服無時(shí)。
腎癉湯治腎癉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根(半兩) 蒼術(shù) 防風(fēng)根 獨(dú)活根 白術(shù) 柴胡根 羌活根 葛根(各半錢)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甘草根(各三分) 黃柏(二分) 人參 神曲(各六分) 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按∶東垣之制此方,無非欲解散腎藏之瘀熱,傳出膀胱之府,俾得表里分消耳。究竟所用表藥之根,終是體輕無力,不能深入,更不能透瘀熱堅(jiān)壘。雖有深心,亦不過無可奈何之方而已,醫(yī)而不從事仲景,能免面墻而立乎?
小菟絲子丸治女勞癉。又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干燥,目暗耳鳴,心煩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悲憂不樂,飲食無味,舉動(dòng)乏力,心腹脹滿,腳膝痿緩,小便滑數(shù),房室不舉,股內(nèi)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shí)有遺瀝,并宜服之。久服填骨髓,續(xù)絕傷,補(bǔ)五臟,去萬病,明視聽,益顏色,輕身延年,聰耳明目。 石蓮肉(二兩) 白茯神(蒸一兩) 菟絲子(酒浸研五兩) 懷山藥(二兩小半打糊)
上為細(xì)末,用山藥糊搜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如腳膝無力,木瓜湯下,晚食前再服。
按∶后人制方,方下必夸大其辭,令用者欣然樂從。似此一方,立于無過之地,洋洋盈耳,何不可耶。
崔氏八味丸治女勞癉。(方見二卷中寒門)
滑石散治女勞癉。(詳辨其訛,宜合前論細(xì)閱。) 滑石(一兩半) 白礬(一兩枯)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清食前調(diào)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 按∶此方即《金匱》硝石礬石散也。后人不解用硝石之意,狂瞽輕變其藥,并變方名,前有顓論論之矣。茲再托出《金匱》制方奧義,相與明之。蓋少陰主內(nèi),一身精血,悉屬主管。血雖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茍少陰腎之主內(nèi)者病,則脾莫得而化血,心莫得而生血,肝莫得而藏血,榮衛(wèi)之營運(yùn)稽遲,充身之血液敗結(jié),乃至為干血?jiǎng)?,為女勞癉。向非亟去其敗結(jié),新血不生,將其人亦不生矣!原方取用硝石咸寒,壯水之主,以驅(qū)滌腸胃瘀壅之濕熱,推陳致新。合之礬石能除固熱之在骨髓者,并建消瘀除濁之偉績,以大麥粥為使,引入腸胃,俾瘀血分從二陰之竅而出。大便屬陰其色黑,小便屬陽其色黃,可互驗(yàn)也。后之無識者,更硝石為滑石,但取小便色黃為驗(yàn),并不問大便之色黑,疏陋極矣。陳無擇從諛其說,擬議于二方之間,門外之漢,不足責(zé)也。古今之以小成自狃者,獨(dú)一無擇乎哉!
茯苓滲濕湯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茵陳(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陳皮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炒) 黃連(各五分) 山梔(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鐘,煎七分,食前服。 按∶方下諸證,俱系邪熱壅盛于胃,雖全不食,似虛實(shí)非虛也,故可用之,散邪解熱。
參術(shù)健脾湯治發(fā)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術(shù)(各一錢半)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dāng)歸(各一錢) 炙甘草(七分) 水二鐘,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癉加炙黃 、白扁豆。(各一錢) 按∶此一方為中氣虛弱而設(shè),故不治其癉,但補(bǔ)其中。較前一方天淵之隔,故兩備酌用。
當(dāng)歸秦艽散治五癉口淡咽干,倦怠發(fā)熱微寒。 白術(shù) 茯苓 秦艽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酒蒸) 陳皮(各一錢) 半夏曲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濟(jì)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飲子。
按∶此一方,血虛熱入血分,又非前中虛可用補(bǔ)氣之比,并錄以備酌用。其虛勞證,參養(yǎng)榮湯用之。
黃連散治黃癉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黃連(一兩) 大黃(二兩醋炒) 黃芩 甘草(各一兩炙) 上為極細(xì)末,食后溫水調(diào)下二錢,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按∶田野粗蠻之人,多有實(shí)證,可用此藥。若膏梁輩縱有實(shí)熱,此方亦未可用,當(dāng)以為戒。
茵陳附子干姜湯治陰黃。 附子(炮去皮三錢) 干姜(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草豆蔻(煨二錢)
白術(shù)(四分) 枳實(shí)(麩炒) 半夏(制) 澤瀉(各五分) 白茯苓 橘紅(各三分) 生姜五片,水煎去滓,涼服。
按∶此方治服寒涼藥過多,變陰黃者。
秦艽湯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兩) 旋復(fù)花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服四錢匕,以牛乳汁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shí)溫服。 按∶此一方治胃中津虛亡陽,面發(fā)陰黃者,其證較前方所主之證迥別,故兩錄之以備酌用。然此證其脈必微弱伏結(jié),亡陽者,亡津液也。
治陰黃汗染衣涕唾黃用蔓菁子搗末,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五升而愈。 按∶此方退陰黃之不涉虛者,平中之奇。
一清飲治癉證發(fā)熱。 柴胡(三錢) 赤茯苓(二錢) 桑白皮(炒) 川芎(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一鐘,食前服。 按∶此一方治肝血肺氣交熱之證,輕劑可退熱也。
青龍散治風(fēng)氣傳化,腹內(nèi)瘀結(jié),面目黃,風(fēng)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地黃 仙靈脾 防風(fēng)(各二錢半) 荊芥穗(一兩) 何首烏(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二錢半。) 上為末,每日三服,食后沸湯調(diào)下一錢。 按∶風(fēng)氣發(fā)黃,病在榮衛(wèi)之間者,方宜仿此。
小柴胡加梔子湯治邪熱留半表半里而發(fā)黃者,仍以和其表里為法,雖雜證不能外也。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梔子(三十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