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xué)的總結(jié)。
學(xué)術(shù)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xué)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xué)理論之基礎(chǔ)。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查古籍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xué)的總結(jié)。
學(xué)術(shù)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xué)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xué)理論之基礎(chǔ)。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五軟者,手、腳、腰、背、頸軟是也。五硬者。手、腳、腰、背、頸硬是也。五冷者,手、腳、氣、唇、面冷是也。五縮者,手、腳、舌、唇、陰縮是也。五反者,眼、唇、舌、項、腳反是也。五緊者,咽喉、口唇、眼睛、手足、陰囊緊是也。五陷者,囟門、太陽、眼眶、胸下、肩井陷是也。五腫者,手心、人中、舌頭、陰莖、膝脛腫是也。五喘者,痘瘡、驚風(fēng)、吐、瀉、下利喘是也。五盲者,痘瘡、驚風(fēng)、久疳、久瀉、久痢盲是也。不論何病,總是惡候。(《馮氏錦囊》)
頭軟者,腎主骨,天柱骨弱,乃臟腑骨脈皆虛,諸陽之氣不足,足少陰、太陽經(jīng)虛也。手足軟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氣不足,不能營養(yǎng)四肢,故肉少皮寬,飲食不為肌膚也??谲浾?,口為脾之竅,上下齦屬手、足陽明,陽明主胃,脾胃氣虛,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氣,腎主骨。此五者,皆因所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yǎng)充達,以故骨脈不強,致令肢體痿軟。然其要,總歸于胃。蓋胃者,水谷之海,五臟之本,六臟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為主,俱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兼服地黃丸。仍令壯年乳母哺之,多能全角。(薛立齋)
五硬者,仰頭吸氣,難以動搖,氣壅作痛,連于胸膈,肢冷而硬,此陽氣不營于四末也?!督?jīng)》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諸陰。今手、足冷而硬者,獨陰無陽也。此證從肝、脾二臟受患,治當(dāng)補脾平肝。(《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