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碥》 煩躁

    作者: 何夢瑤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炙草(二兩) 麥冬(一升) 半夏 粳米(各半升) 加姜煎。

    淡竹茹(一兩) 水煎服。

    朱砂(一錢,研,水飛) 黃連(凈酒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黃 當(dāng)歸頭(各一錢)

    上為極細(xì)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下。

    麥冬(去心,七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三合)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 冰片 牛黃 膩粉 麝香(各三兩) 辰砂(飛,九兩) 金箔(九十片)各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勻?yàn)橥?,每重一兩,分作三十丸?/p>

    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jié)胸,發(fā)黃狂走,躁熱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湯,調(diào)膩粉少許下。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fēng)痰、伏痞、吐利等,并用膩粉、龍腦、米飲下。中毒吐血,悶亂,煩躁欲死者,用生人血(即乳汁)下。小兒百病,驚癇涎潮搐搦,用龍腦、膩粉、蜜湯下綠豆大二丸。

    諸積食積熱,頰赤煩躁,睡臥不寧,驚哭瀉利,并用金銀薄荷湯下,更量歲數(shù)加減。

    大人及婦人,因病傷寒時(shí)疾,陰陽氣變,結(jié)伏毒瓦斯胃中,喘躁,眼赤潮發(fā)不定,七八日以上至半月未安,醫(yī)所不明,證候脈息交亂者,可服一丸?;蚍肿鞫瑁⒂谬埬X、膩粉、米飲調(diào)半盞下。下后仍將此丸拾起,水洗凈,以油單紙裹,埋入地中,五日取出,可再與。一丸可用三次。如要藥速行,用針刺一孔子,冷水浸少時(shí)服。

    黃芩(五錢) 苦參(一兩) 生地黃(二兩) 水四升,煮取一升,溫服,多吐下蟲。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