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呃,即噦也。有火、有痰飲、有寒、有蟲、有食、有胃虛、有腎虛。種種不同,但虛寒者十九。然必細(xì)察得之久暴,聲之遠(yuǎn)近,形之盛衰,及病之所由起,則施治自多效也。蓋潛行默運(yùn),無聲無臭者,中氣之常也。若有所激,氣即為火,易其常性,卒暴上沖。仍欲其潛行默運(yùn),無臭無聲,安可得乎?至若痰飲停中,礙其清道。
陰寒迫里,遏其陽升?;蚧鬃鋭?dòng)而氣阻,或食暴入而氣壅,或胃氣虛于上而氣不舒,或腎氣虛于下而氣不續(xù),皆能撓挫運(yùn)機(jī),行不順利,而呃呃之聲,有自來矣。故因于火者,其聲頻以促,兼面赤而脈數(shù)。(宜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之類。)因于痰飲者,其聲緩勻,兼吞酸面澤而脈滑。(宜二陳湯、溫膽湯、導(dǎo)痰湯之類。)因于陰寒者,其聲短,而聲扼扼不揚(yáng),兼面色青白,惡寒而脈緊。(宜二陳湯加干姜、丁桂之類。)因于蟲者,其聲或作或止,或緩或促,兼面色不一,胃中或痛、或吐清水冷涎,或心中嘈雜,脈遲數(shù)大小不定。(宜二陳湯去甘草加吳茱萸、制黃連、干姜、細(xì)辛之類。)因于食者,其聲濁而類嘔,兼噯逆酸腐,惡食,面黃,脈緊滑。(宜和劑枳實(shí)半夏湯、曲枳術(shù)丸、法制陳皮、法制檳榔之類。)因胃氣虛寒者,其聲促而無力,或得食少止,面青白,畏寒,脈緩弱無力。(宜六君子湯、四君子湯、橘皮竹茹湯、理中湯、潔古柿錢散之類。)因腎氣虛寒者,其聲遠(yuǎn)而長,或作或止,半刻一聲,臍下或動(dòng)筑,面黑,腰疼,或足冷惡寒,脈沉微。(宜金匱腎氣丸、良方參附湯之類。)